范珍妮 龚韬
2月4日,恰逢立春,万物复苏的起始,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即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如期而至,在国家体育场举行了无比精彩的开幕式。和平鸽汇聚成心,“虎头虎脑”的孩子们唱响奥林匹克会歌……奥运圣火再一次在国家体育场点燃,一场追求卓越、挑战自我、展现热爱的体育盛宴拉开了帷幕。
这场盛宴,也将带动3亿中国人参加冰雪运动,使冰雪运动成为更多民众的选择。目光再次聚焦——为何北京能成为开创历史的双奥之城?
选择冬奥会举办地,硬性要求不少
19世纪,伴随国际体育运动发展,冬季运动在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迅速兴起。滑冰、滑雪和雪橇等运动组织在挪威、芬兰、瑞士、美国以及加拿大等国纷纷建立。与此同时,一些跨国性的冬季运动赛事也相继举行,极大地推动了冬季运动的发展。在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国际奥委会委员意大利人贡特·布鲁内塔·迪瑟乌希的提倡下,以及众多冰雪爱好者的支持下,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国际奥委会决定于1924年举办奥运会的同时,在法国夏蒙尼单独举行一次冬季运动会,从而拉开了冬奥会的帷幕。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一届,自1924年第一届法国夏蒙尼至2022年北京冬奥会,一共举办24届,均在北半球的冬季1月或2月举行。细数历届冬奥会举办城市,欧洲承办了14届,约占举办总数的60%;位于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承办了6届;其余的4届则由中国、日本和韩国三个国家承办。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均未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由此可见地理分布相对不均衡。将历届冬奥会举办地分布对比分析,其大多数冬奥会举办地位于北纬中高纬度带30^o至60^o之间,其冬季平均气温处于-10到0摄氏度之间。
寻其本源,这与冬季奥运会的项目密不可分。其一,冬季奥运会运动项目主要分为冰上和雪上两大板块,冰上运动包括冰球、冰壶、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雪上运动包括雪橇、冰橇、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等。其中冰上项目多数为室内项目,而雪上项目约七成要在室外进行。
为了满足相关冬季比赛场地的要求,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在主办城市的选择上有自己的原则。核心气象指标有两条:二月平均气温是否低于0摄氏度;二月降雪量是否大于30厘米。国际奥委会在根据历年气温和降雪量分析后,会对该城市进行“风险评估”。
气温对户外雪上项目影响很大,高于0摄氏度会导致雪道表面融化,雪质较平常松软,比赛选手一时难以适应,不仅会造成比赛中动作失误率升高,还容易受伤。过低的温度则会使雪质变硬,不利于运动员发挥,也容易导致冻伤。在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赛程中,气温一度反常,飙升至19摄氏度,部分运动员称着陆时的雪为“水坑”。而就在这种反常的天气中,中国选手徐梦桃不畏外界环境干扰,沉着从容,以优雅的姿态起跳、空中翻腾、完美落地,一举拿下自由式滑雪亚军,为中国代表团奖牌榜锦上添花。
除气温外,降雪量也是影响冬奥会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1928年瑞士圣莫里茨冬奥会、1952年挪威奥斯陆冬奥会、1984年南斯拉夫萨拉热窝冬奥会,都因赛会期间出现大雪导致赛事推迟或取消。尤其1980年在普莱西德湖的冬奥会,恶劣的气候环境几乎摧毁了整个美国东部,122厘米的积雪,遮挡了高山滑雪和25公里越野射击的赛道,万幸因为天气预报系统,及时中止了比赛,没有选手因此受伤。后续冬奥会中,越来越成熟的气象干预技术和人工造雪技术使得大雪对于比赛的影响有所下降,但在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2006年意大利都灵冬奥会中,面对恶劣的大雪天气,比赛还是迫不得已发生日程变化。
冬奥会的雪上项目还对赛区的地形地势条件极为苛刻,在高山滑雪、跳台滑雪、越野滑雪等项目上尤为明显。以高山滑雪为例,男子项目和女子项目各设滑降、回转、大回转、超级大回转、全能5个小项,不同项目起点与终点的垂直高度差亦有不同。在滑降上,选手通常以90-140千米的时速在平均倾斜度为15-30度的倾斜面上滑行。
由此可见,适用于修建雪道的山体不仅需要足够的海拔,还需选取特定的坡度。历届冬奥会举办地无一不在山脉附近,例如欧洲举办地集中于阿尔卑斯山脉、大高加索山脉附近,北美洲的举办地多在太平洋西海岸的海岸山脉、落基山脉附近,亚洲举办地聚集在日高山脉、长白山附近。
双奥之城,占据的不仅是天时地利,还有悠久历史
中国地域广阔,有大兴安岭、长白山、松花江等天然冰雪场地,为中国冰雪运动提供了得天独厚自然条件。2022年冬奥会由北京携手张家口,分别由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三大赛区联动组合。北京市与张家口市均位于北纬40^o上下,冬季寒冷干燥。张家口位于阴山山脉中部,冬季平均气温在-12℃左右,充分满足冰上运动和雪上运动的标准。
其中雪上项目集中赛区张家口崇礼,每年10月后开始降雪,直至次年4月份,降雪周长达150余天,冬季平均风速仅为二级,充分满足了冬奥会对雪地质量的要求。且赛区依托于燕山山脉,“山连山,连绵不断;沟套沟,难以计数”,高度、落差、缓度都得到了国际雪联单项委员会专家的认可,满足冬奥会雪上运动赛场建设的需求。
中华民族自古与冰雪有不解之缘,有着久远的冰雪运动传统。2005年,一幅古阿勒泰人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狩猎的岩画在新疆阿勒泰市被发现,该遗迹年代被判断为公元前1万年左右,早于北欧和俄罗斯地区类似的遗迹。因此,中国是古代冰雪运动的发源地之一。从隋唐开始,滑雪技能在北方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人们“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冰雪运动与游猎劳作密不可分。
北宋时,由滑雪发展而来的“冰嬉”出现了,当时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记录了他目睹的“冰床穿梭”,游人在木板上垫上褥子,其他人用绳子拉动着在冰上飞快滑行。这不仅是一种游玩项目,也是一种交通工具。
到清朝,滑冰运动大放异彩,还成立了一支滑冰的特种部队,设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冰鞋处”,培养出了一批能在冰上滑行时保持作战能力的高手。而在军事训练之外,作为表演的冰嬉更加花样百出,项目包括花式滑冰、蹴鞠、校射、冰上游戏等。在故宫博物院,我们还能看到乾隆年间的宫廷画师所绘制的《冰嬉图》,其热闹盛大的场景,可以被称为“大清冰雪嘉年华”了。《冰嬉图》也成为了北京冬奥村楼宇之间的两个大院落的设计灵感来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皇家冰嬉活动走出了宫廷,飞入寻常百姓家。昔年贵族游赏的池苑,在冬日尽成溜冰场。作家林海音在《北平漫笔》一文所记:“冬日雪后初晴,路过驾(架)在北海和中海的金鳌玉蝀桥,看雪盖满在桥两边的冰面上,一片白,闪着太阳的微微的金光。漪澜堂到五龙亭的冰面上,正有人穿着冰鞋滑过去,飘逸优美的姿态,年轻同伴的朝气和快乐……”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铁道局在黑龙江省阿城市修建了我国第一座滑雪场,并在1938年举办了首次国际滑雪赛,现代冰雪运动在我国发展起来。
1996年,哈尔滨举行了亚洲冬季运动会,运动会聚集了大众和媒体的目光,冰雪运动的普及更为迅速。2013年11月3日,中国奥委会致函国际奥委会,提名北京市为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城市。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奥委会、北京申冬奥代表团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下,在中国数以千万计冰雪爱好者的翘首以盼下,2015年7月31日,北京成为2022年冬奥会主办城市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吉隆坡传来,北京作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被载入史册。
中国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行动派。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是曾举办夏奥会曲棍球和射箭比赛的场地,充满科技含金量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拔地而起;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首都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这些家喻户晓的夏奥场馆经过升级改造,切换到“冰雪模式”。“比赛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办绿色奥运,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就蕴藏在其中。
冰雪项目、冰雪文化进校园,让千千万万学子走出校园,大步迈向银装素裹的冰雪场地,领悟奥林匹克文化。冰壶场上,弥漫着稚嫩孩童的激情对抗;滑雪场内,回荡着青年们的欢声笑语。开放注册冬奥会赛会志愿者后,更有2.7万人携手为冬奥会保驾护航,“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东道主精神,播撒于双奥之城。
长城内外,燕山莽莽;太行上下,渤海滔滔,壮美秀丽的山河画卷在这里绵延交会,古老的华夏文明在这里源远流长,崇高的奥林匹克文化在这里放出光芒。北京翻开了奥运历史新篇章,给奥林匹克精神和理念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下再续“一起向未来”,留下又一个深刻的中国印迹。
14年前,那届“无与伦比”的北京夏季奥运会,给百年前的“奥运三问”交了一幅满意的答卷。今天,奥林匹克的号角再次吹响,体育之花在“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北国风光中肆意绽放,一个更加开放、自信、从容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