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瀚潞
刘小平每天都是新的。
在文艺界,刘小平先以篆刻闻名。自幼习书的他,25岁时获西泠印社乘风杯篆刻大赛金奖,之后书法入选中国书法兰亭奖,楷书、篆书皆精。
11月中旬,好些年没办过个展的刘小平新展开幕。一场以兰花为主题的艺术盛宴在长沙美术馆“悠然绽放”,室雅兰香,引人入胜。展览上,刘小平展出了他以兰花为题创作的绘画和书法作品118件。落墨成形、以笔抒怀的兰花之美,以及初无意、竟传香的写兰之妙,尽展眼前。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位篆刻家、书法家的书画竟如此妙。刘小平正如展览门厅处那一方他被人们熟知的印章所述——“刘小平每天都是新的”。每过一个阶段,刘小平都有新的面貌、新的创意和新的高度。
刘小平说,书法篆刻是一条寂寞而凄苦的道路。但因年少时家中的各类字帖给予了童趣,打零工时篆字的陪伴消解了疲倦,求学时的篆刻稿费维持了日常开销,他对书法篆刻有着独特的、执着的、珍重的感情。刘小平说,自己的字并不是雅俗共赏的那种,可能存在对话困难。正如此次展出的篆书联,对大多数人来说识别已是不易。但他并不打算取悦迎合众人,只依旧在自己的创作路上前行。
刘小平有点痴,有点愚。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他参加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首届书法篆刻研修班。因为常年生活在交通不算便利的地方,所以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喜欢探讨问题,勤于临古。有一次,他提出了篆刻组每位学员每季要临摹古印300方,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等再一次集中讲评时,他却拿出了数百方的临印。
刘小平从未拜在某位名师门下,多年来他一直由书本领着自己在走。他习惯于临习古代墨迹,并尽量向最远古的前人学习。他觉得,要在河流的源头上,才能够开辟出另一条波澜壮阔和性格迥异的河流来。“习惯了这种学习状况后,反而学得不受他人影响,没有思想禁锢”,在书法篆刻的世界里,刘小平的想象漫无目的地飞,可以自由寻找不一样的天地。比如篆刻,他在秦汉印中寻找创作、创新的线索,尝试过甲骨文、砖瓦文字、隶书入印。他尝试以简化字入印,希望能拓宽篆刻的书体选择边界。他还尝试过陶瓷印,尽可能展现清晰可见的淋漓的运刀过程,以完成石印中不可能实现的艺术效果。
刘小平的书案,常年是一派凌乱,到处堆满了写字的纸。刘小平的创作,也常常处于一种非创作状态,临临字、看看帖,随手抄一段。创作和书写,由着心性出发。苏轼所说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大抵也是如此。至于写兰的缘由,刘小平道,是缘溪行误入桃花源般偶然,是习字刻印之余解乏消遣的无意之举。
尽管“初无意”,但近年来刘小平写兰已逾8000件。多年深厚的书法功底,造就了他笔下兰花与众不同的风格和趣味。刘小平崇敬兰花的品格,常年隐居东江的他写兰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他的笔下,兰草与前人有着不一样的姿态、布局。
他写兰,兰叶柔美舒放,清雅俊爽。在叶片交织处,刘小平常常顿然收笔,兰叶形成一种“让”的姿态。兰花常用淡墨,如彩蝶翩翩纷飞,芳香四溢。布局灵动,兰草亭亭,常从左右两侧生长,不似古人写兰端正,显其天真烂漫。构图疏密有致,兰草、书法、印章相映成趣,达到自然天成的境界。
刘小平很简单。书法家鄢福初说,刘小平是那种虽不常聚,一想起来就像有兰杜香气随风而来的道友。作家叶梦曾提及刘小平的一桩趣闻。某天,长沙的一个展览活动,中午有热闹的名流聚餐。刘小平郑重其事地拒绝,以“另有饭局”告假,就匆匆走了。后来,有人发现他居然在八一桥某路边店吃盒饭。
兰香浮动自悠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