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和连 肖皓
中国已连续12年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为非洲提供超450万个就业岗位。2020年中非团结抗疫、共克时艰,又一次以实际行动践行中非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外贸外资外经的发展要求、驱动机制、演化结果正在孕育新的变化,中非经贸合作迎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湖南拥有中非经贸博览会和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两个国家级平台,正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完善对非经贸合作长效机制的指示精神,积极探索中非经贸合作新模式、搭建中非经贸合作新平台。面向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及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湖南应进一步累积优势、服务大局、持续探索、不断深化,将地区经验与政策上升到全国典范,打造对非经贸合作的“湖南样板”。
持续建设非洲农产品集散交易加工“湖南样板”。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实施“八大行动”,其中包括中国扩大进口非洲商品特别是非资源类产品,旨在改善中非贸易失衡、提高非洲国家外汇收入。中国努力帮助非洲农产品对华出口,但农产品贸易往往存在市场准入、附加值低、可替代等问题。为此,湖南在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积极探索,从贸易政策、通关便利、市场营销等多环节促进非洲咖啡、可可、腰果、辣椒、芝麻等优质农产品在湘进口集散交易加工,已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的亮点之一。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应利用好湖南食品产业优势和长株潭区位优势,进一步布局非洲农产品进口源头的标准化,提升非洲供给能力,强化国内市场的精深特加工和非洲品牌建设,真正做大规模、做强特色、做优绩效,更紧密地融入国内消费市场培育与升级之中,推动湖南建成世界知名的非洲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
升级打造对非农业合作“湖南样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非洲粮食安全和短缺问题更加严峻。非洲农业发展长期滞后的原因,并不是缺乏肥沃土壤、丰沛雨水、丰裕劳动力,而是受到水利等基础设施欠账多、田间管理技术沉淀不足、农业投入周期长收益低等因素制约。袁隆平院士的心愿是“用杂交水稻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袁氏种业自2008年起向非洲推广杂交水稻,坚持基于先进的种子技术,持续探索适合非洲当地生产经营的“马达加斯加”“安哥拉”等合作模式,目前已在多个国家实现了本土化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马达加斯加最大面额钞票上印有杂交水稻以纪念其对摆脱饥饿的帮助。湖南在育种研发、农机服务、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且长期承担农业领域的国家援外培训任务,应进一步在中非农业合作领域总结经验、讲好故事、做大宣传、持续推广,深耕中非农业合作产业链,打造对非农业“走出去”的新窗口。
持续创新对非金融服务“湖南样板”。大部分非洲国家金融市场发育不足、外汇短缺、管制严格、利率奇高,使得对非出口结汇难、对非投资金融支持不足,严重阻碍了中非经贸合作的深化。为此,湖南率先建设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探索“易货贸易”等新模式,并实现了Kilimall定制对非人民币结算服务、“建材换西柚”首单试单成功。在“双循环”新格局下,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在非投资企业低利率资金需求难以得到中国国内金融支持,做大“易货贸易”模式需要更多贸易融资——这些新需求有待湖南在扩大对非经贸规模同时,在数字人民币、跨境商业贷款支持、易货贸易金融等领域不断发力,形成对非金融服务新优势。
全面形成中非经贸飞地经济“湖南样本”。中非经贸合作的理想格局是湖南搭台、全国唱戏、中非共享。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增设了浙江、江西两个主题省活动,并吸引了全国各地对非经贸的主要力量。未来湖南应借助对非经贸合作的两个国家级平台,持续以点带面,促进中非地方和企业在湘开展更紧密的合作。不仅要增强与浙江等对非经贸合作主要省份在中非物流网络、易货贸易、企业“走出去”等方面的协作,还要持续发挥立足湘非经贸实践的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中非经贸合作研究会等平台在智力支持、人才培养、全方位服务的外溢作用,更要打破行政区划局限,推行资源共享、建设同步、政策协同、利益共分的“飞地经济”长效合作模式,探索建设中非经贸多地合作先行区。
(作者分别系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秘书长,湖南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执行秘书长,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