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英 张雅昕
课程思政,是指通过挖掘、整合各种思政元素并融入各类各门课程的综合教学理念和新型育人模式,它旨在突破思政课“孤岛化”困境,缓解思政教师“孤军作战”困局,打造“三全”育人格局,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挖思政元素、优化内容供给,是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与核心。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环境、对象等具体情况对多元庞杂的思政元素进行加工重组、整合优化需要做到三个“结合”。
坚持超越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课程思政是一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系统工程,价值引领是育人育才的本质所在。一方面,从价值引领的长远目标来看,课程思政需要依据时代特征、社会发展愿景选择具有超越性、前瞻性、进步性,体现高思想道德境界的教育内容,定位长远目标的高度,尤其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引领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从价值引领的近期目标来看,课程思政要着眼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满足普通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选择具有现实性、合格性、适应性,体现基础性道德水平的教育内容,彰显现实需求的力度。因此,思政元素的挖掘,内容的供给不能纯粹着眼超越性要求或现实性需求,当然也不能是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既强调价值引领目标的超前引导性,又兼顾现实需求的规范性。
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思政既是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现代性价值危机,人们对教育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真理性和价值性的关系问题的反思与觉醒,是对教育本质回归的思考,更是对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的积极回应。整合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必须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首先,保证内容的科学性是前提。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符合时代的价值取向,反映先进的文化成果,不违背科学与常识,不背离真理与真相;其次,挖掘课程内生思想性是关键。优化思政内容供给,必须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挖掘其内生的思想性,不能脱离专业课程内容为了课程思政而牵强附会,避免对学生进行空泛的道德说教,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理应成为课程思政教育人、滋养人的源头活水;最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思政素养是保障。列宁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挖掘内隐于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加工重组、整合优化,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加速自身知识系统的迭代更新,提升专业水平与思政素养。
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文化是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体,课程思政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文化品类。课程思政元素的加工重组,内容的整合优化,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合。一方面,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彰显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连续性文化的范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给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厚的道德教育资源,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依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吸纳世界先进文化赋予世界性。思政教育作为人类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实践活动,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社会问题,因此,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体系理应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在思政元素的选择、加工中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学术文化成果,彰显课程思政的广阔视野与世界性,推动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的优化升级。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为2019年省教改项目《融入习近平的中医观 打造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2019-38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