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8月2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乡村变迁的理论与历史逻辑的新探索
——评陈文胜《论中国乡村变迁》

  左停

  湖南师范大学陈文胜教授新著《论中国乡村变迁》以中国乡村变迁为题,剖析了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必然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对中国乡村变迁的趋势和路径选择进行研判,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颇有启迪。通读该书,可以发现作者在多个方面对中国乡村变迁问题展开新的探索,在很多问题认识上有其独特的一面,是一本值得细读的好书。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解决“三农”问题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作者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乡村变迁的必然逻辑入手,回顾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求索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的奋斗历程,总结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乡村变迁的典型特征,并结合中国国情,探索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路径选择,为推进乡村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多种学科方法集成剖析乡村变迁问题。乡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研究乡村问题很容易犯走极端的错误,很容易孤立、单一、片面地审视乡村的个别现象,通过“春节返乡体”方式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这种博眼球式的研究,很容易忽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带给中国乡村全方位的变化,进而推进工农城乡关系的不断演变的整体事实。作者在书中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去考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变迁问题,为科学研判乡村变迁趋势和方向构建了有现实解释力的分析框架。

  多重关系视角审视乡村变迁现实。作者在研究乡村变迁过程中,避免就乡村谈乡村,而是以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等多重关系作为基本的分析视角,以当前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这一最大的现实问题为主线,把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将乡村变迁作为新“四化”及城乡融合发展、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整个复杂体系中的重要变量来考察,研究城乡二元结构演变态势,推崇重塑城乡工农关系,推动乡村由从属于城市、乡村为城市服务,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样一个历史性转变。书中展望未来城乡关系演变,提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回应了新时代重塑城乡工农关系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

  运用大历史观考察乡村变迁趋势。“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几千年社会发展变化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彪炳史册、辉耀全球。在书中,作者回顾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寻求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观视角下去审视乡村变迁,同时对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变迁的现实基础进行了深入解析,并分析我国乡村变迁的主要特征。展望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美好愿景,作者对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现代化转型路径选择进行了展望。

  饱含农民情怀探求乡村变迁本质。回顾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农民问题,如何维护和保障农民权益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永恒的主题。回顾中国几千年发展历史,“以农养政”“以农养军”始终没有改变过,直到新世纪初中国取消农业税,才真正结束了农民养国家的历史。通读本书,可以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深厚的农民情怀,不管什么时候,中国的“三农”政策都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要实现乡村振兴,也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推进乡村振兴。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