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8月2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在乡村振兴中“记得住乡愁”

  钟佩君

  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就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鲜明主题,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记得住乡愁”既是社会文明之要,也是个人精神之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愁是灵魂。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让城镇化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笔者认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物质表征,“记得住乡愁”为内在文化与精神诉求。

  为什么要在乡村振兴中“记得住乡愁”?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飞速发展进程中,同质化建设或挥霍式开发,使乡村村庄空心化和乡村精神边缘化,使当前一些城镇发展失去了文化内核、生机活力和发展动力。离开家乡的人们陷入了“逃离和眷恋”家乡的怪圈、外出务工人员身处“进不来城市”和“回不去乡村”的矛盾。社会保障不足和生态环境恶化是“记得住乡愁”缺位时物质方面的原因,传统伦理式微则是“记得住乡愁”缺位精神方面的原因。现代化多元观念冲击下,农村情感、传统习俗弱化,亲情淡漠、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使文化和知识得不到尊重,文化断层、知识匮乏、价值扭曲、情感淡漠。诸如此类表现都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格格不入。

  乡愁是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乡愁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要把农耕文明的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美丽和风采。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乡村振兴中如何“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是要传承几千年来深藏于我们文化基因中的祖训家规、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是延续文脉、重塑价值和更新文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定: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发挥多重功能,提供优质产品,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记得住乡愁”,应该弘扬文明乡风,完善村规民约。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农耕文明中形成的村规民约,有助于乡风文明和社会治理等。在继承中创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应该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做法,加大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

  “记得住乡愁”,应该养成淳朴民风,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汲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延续农耕文明,为中华文明固基。敬畏自然和保护自然,积极参加农耕体验实践,传承和发展传统工艺,保护广大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遗项目实现在地活态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记得住乡愁”,应该培养良好家风,继承尊老爱幼、孝顺父母、诚信和睦、邻里守望、谦恭礼让、勤俭节约等祖训家规。发端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美丽屋场”和田园综合体让乡村宜居宜业,让村民既能增加收入也有情感寄托,还能吸引更多游子归乡。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本文系2019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中‘记得住乡愁’的对策研究(XSP19YBC261)”阶段性成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