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永亮
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打乱“动力之都”株洲前行的脚步。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订单不降反增,三一株洲基地、株洲火车站改扩建、国创越摩、中关村信息谷、清水塘大桥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快马加鞭。
今年以来,老工业城市株洲频发“新芽”:首列出口欧洲的双层动车组下线;时速600公里磁浮列车核心动力装备成功研制;德国Krinner公司落子株洲,布局地桩项目……
无论是顶尖技术、产品“开枝”,还是产业项目“金种子”萌发,都预示着株洲的“筋骨”更加强壮。
于荒芜中崛起,在裂变中升级,深入践行“三高四新”战略的株洲,迸发出更加强大的领跑力量。
聚焦优势,老树新枝
——8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240家
工业迭代,产业升级,一个城市如何在新征程中锻造实力,赢得未来?
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认为,要进一步做好“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文章,聚焦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集群,聚焦主机和终端优势,把长板拉长、优势做优。
中车株洲研究所4月7日举办首届科技节,向来宾展示了一棵“科技树”:以算法、器件、材料三大技术为“根”,支撑起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风电、材料等8大产业,多项全球、全国领先技术成果挂满“枝头”。
科技之树枝繁叶茂,中车株洲研究所董事长李东林感慨:“我们夯实轨道交通领域基本盘,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强基补短,持续保持了行业优势地位。”
根植工业沃土,更大更强的“城市树”拔地而起。
聚焦优势产业,株洲锻长板、补短板,形成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主干”。
发挥主机企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株洲做强大企业、培育“小巨人”,8年来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240家、“小巨人”企业137家、上市企业4家。
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型功能玻璃等17条产业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拓荒10年,发展上下游企业220余家,年产值突破300亿元。
目前,株洲在全部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拥有37个,是全省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市州。主导产业优势更优,新兴产业后发赶超,株洲工业“比较优势”成为“整体优势”。
创新引领,动能强劲
——突破磁悬浮等关键核心技术140余项
今年来,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产销纪录不断刷新,上半年产值达10.3亿元,同比增长84%。
面对前来“取经”的考察团,该公司总经理潘晓东说,近5年来,公司保持不低于30%的年增长速度,其核心原因在于注重产品研发,每年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超过6%。
市场经济,群雄逐鹿,只有在创新上拔得头筹,才能下好“先手棋”。
科技创新,人才为先。株洲聚焦企业育才,培养了刘友梅、尹泽勇、丁荣军3名“本土”院士。通过实施“人才新政30条”,柔性引进43个院士团队,聚集2万余名技术人才。
538家创新平台覆盖核心产业,研发成果如雨后春笋。湖南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轨道交通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敢闯敢试,“黑科技”不断涌现。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应用,无制度标准,市场开拓难。往前探路,必须创新思路、活用资源。
多年前,湖南世鑫新材料有限公司转化高科技项目碳陶制动盘,由于无法开展新产品应用推广,一直打不开市场。2016年,该公司迁入株洲,经株洲市委、市政府牵线,与中车株机公司联手攻关,成功解决多项关键技术,打破德、日等对高速列车制动盘的垄断。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肠梗阻”,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实施新品推广应用保险补贴政策,近3年补贴参保首批次、首台套项目80多个;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本地生产的首批次新品;成立政府科技专项项目组,开展新产品应用推广,明确失败的责任不由应用企业承担,让应用企业消除顾虑、放下包袱。
轻装上阵,势如破竹。近年来,株洲先后突破磁悬浮、永磁电机、高端PI膜等关键核心技术140余项,研制高铝超薄玻璃、特种高纯功能靶材等国内首创产品120余个。
创新催生的强劲动能,推动先进制造业不断迈向新高地。目前,株洲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形成,17条产业链快速成长,轨道交通装备、服饰产业年产值先后过千亿元,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今年上半年,株洲工业经济继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居全省第二位。
铸造品牌,形成“洼地”
——投资株洲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达87家
不久前,央视财经频道《大国重器》栏目,聚焦中车株洲电机最新研制的尖端神器——中国新一代TQ-800永磁同步牵引电机。
国之重器,实力象征。近年来,株洲聚焦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电机三大主机企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链上企业壮大到300余家,成为国内最大轨道交通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工业门类更加齐全,产业链条更加强壮,新株洲新工业名声在外,客商纷至沓来。
今年,德国Krinner公司将亚洲唯一生产基地落户株洲。项目负责人克里斯通芬·布克说:“园区发展和营商环境非常好,我很喜欢这个地方。今年一家人都搬到这里,扎根株洲做一番事业。”
引进来、走出去,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内陆株洲攀上开放高地。今天,在狭长的株洲地域上,散布着6000余家工业企业,产品畅销全球160余个国家和地区。
精铸品牌,“洼地”成形。
为打造更具实力的工业城市品牌,株洲密集开展轨道交通田心论坛、通用航空芦淞论坛、五彩陶瓷醴陵论坛、永磁动力株洲论坛等品牌活动,力推会址永久落户株洲。
在政府支持下,企业品牌建设持续加强,宏达电子、欧科亿等本地企业新秀做强做大,走向世界。傅成骏、江端预等优秀企业家,易冉、邓元山等湖湘工匠,以智慧和勤勉撑起株洲智造。
株洲还坚持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品牌,持续开展暖企行动,启用“企业开办一站通专窗”,打造线上线下服务网络,构建覆盖全市企业的服务体系,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迎刃而解。
有实力、更努力,更多产业项目选择株洲。IGBT、北汽二工厂等一批大项目建成投产;“两机”重大专项、三一智慧钢铁城及石油装备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在株洲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已达87家。
8月3日,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由中车株机公司研制的首列出口欧洲的双层动车组,从上海启运欧洲。从单层到多层,从并跑到领跑,历经裂变、升级,更多中国制造从株洲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