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湘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8月2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匠心音乐里的三湘四水
——评大型交响音诗《三湘四水》

  肖舞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用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来呈现一个拥有悠久璀璨历史文化的三湘四水?如何用音乐母语讲好湖南故事?日前在湖南大剧院成功首演的大型交响音诗《三湘四水》(瞿琮作词、邓东源作曲)就是范例之一。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大型交响音诗《三湘四水》在音乐创作上深深植根于湖南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沃土并以此作为“源头活水”,匠心地引用了10多种“最湖南”的音乐素材,包括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1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比如《洞庭天下水》以洞庭渔歌作动机,“澧水船工号子”作为主歌旋律。洞庭渔歌和澧水船工号子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雪峰山,英雄的山》采用美美的八小节侗族大歌作为引子,侗族大歌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可见,这些音乐素材的引用,使得整部作品不仅有了深入故土而健硕的根系,具有湖湘文化历史的纵深感与厚重感,而且有了浓厚的乡土传统韵味与其他乐音无法替代的独特个性。更是体现了作曲家在全球化对民族民间音乐造成重大冲击的形势下,深扎本土、采用家乡“母语”“根音”创作,进行传承与创新的胆气与担当。

  作为大型音乐作品,《三湘四水》具有由高位设计的多种演唱(奏)方式与风格色彩所融合产生的独特的审美品质,比如序曲前半部分的“虚静之美”,其在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而旷远的箫声中拉开序幕,紧接古老的编钟齐鸣,演绎美妙而稍显华丽的汉唐宫廷舞乐,然后是神秘而又诡异的古琴演奏,音色深沉,余音悠远,给人一种天人合一、无言而心悦、超乎音响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极富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特色。

  又如《洞庭天下水》的“浩荡之美”,歌声高亢、激昂,舒展,绵长,音域宽、跳跃大,跌宕起伏,与浩浩汤汤的洞庭湖的气势与气质相当契合。《妈妈的花》的“清澈之美”,其前奏是童谣,天真而稚嫰、纯净而优美,主副歌由湘籍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演唱,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于一身,歌声清丽委婉、柔美飘逸,弥漫着母性之光。尾声《湖湘儿女颂党恩》的“极致之美”,先是100位二胡演奏员齐奏,然后京胡演奏、司鼓演奏,再是大合唱+交响乐,阵容强大,场面壮观,将音乐会推向了最高潮,将音乐的美演绎到了极致。

  一曲一美,作品一共呈现出十三种美,“美美与共”。整部作品的音乐呈现非同凡响,采用了原生态、通俗、民族、美声、传统戏曲以及民乐演奏、童声合唱、交响乐等复杂多变的演唱演奏方式方法,有的作品最多时发生了三四次变化,色彩丰富,风格谐美,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与音乐美平行的歌词亦不同凡响。《三湘四水》词作以自古到今的时间顺序为经,以“三湘”即潇湘、蒸湘、沅湘及“四水”即湘、资、沅、澧奔流到北、汇入长江的空间顺序为纬,匠心地遴选描绘了10多种“最湖南”的山、河、人、物、城、村,包括江永女书、王船山、袁隆平、湘妹子、洞庭湖、湘江、崀山、雪峰山等,从地理、历史、文化、民俗及人物角度进行了深入发掘与全新呈现。每一个抒写对象,均可称为湖南符号、湖南地标、湖南名片。可谓一词一“亮点”,一词多“亮色”。

  比如《王船山》甫一开始,词作者就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比作“装今载古”的“好大的一条大船”、“拔地齐天”的“好高的一座高山”,化无形为有形,为后面的抒写打开了局面、安好了基石。《湖南妹子》中的“扭起腰来像风摆柳,走起路来像水上漂”“湘里妹子最多情,柔如水豆腐,辣如朝天椒”……多么形象、贴切且有趣!这些作品擅于立象,且以意象传达“象外之情意”。

  基于斯,窃以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该作品在匠心引用民间音乐素材、创新演绎方式方法及“智”创歌词品质方面均占据了制高点,凸显了审美上的“硬核”特质,展现了一个焕发着勃勃生机与时代光辉的三湘四水,乃湖南近年来同类题材、同类体裁音乐作品创作中的新高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