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版:湘江周刊·艺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7月16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宋唯源:中国画应“血脉纯正”

  本期主角

  宋唯源,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并留校任教。师从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蒋兆和等艺术大师,对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篆刻、诗词、中国画鉴定等方面均有极高造诣。倡导中国绘画要“血脉纯正”。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婷婷

  通讯员 于家钰

  盛夏的长沙年嘉湖,新荷摇动,游鱼可数。视线越过湖面,不远处,鳞次栉比的高楼,半隐于缭绕的云雾细雨中。画家宋唯源将眼前景致,记录在他的诗里:“城中细雨飘无绪,半是高楼半是云。风扫荷花临水槛,新妆最爱翠罗裙。”

  这是宋唯源第三次来到湖南。他说,湘楚文化生动妖娆的独特魅力,令他难忘。

  中国画有“血统”

  湘江周刊:您最初的美的启蒙源自何处?

  宋唯源:小时候,我姥爷在天津开“银号”,收藏了很多东西。虽然姥爷去世得早,但我从出生起,就伴随着家里的古玩和字画,我觉得我是从这些旧物里,得到了最初的启发。

  我出生在故宫西北角的护城河内岸,三四岁时便由大人领着去故宫。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绘画馆,壁上张挂着的古画,像一个个古人,神秘威严。从画馆出来往外走,黄昏的大殿、宫苑、古柏、红墙,站在那里,好像可以跟古人互通,有种古月照今人之慨。

  就读中央美院时,我们的导师是在美院中国画系主持工作的叶浅予先生,他主张推动纯粹的中国画概念,从诗词和书法入手及至绘画,取消中国画系分科惯例,山水、花鸟、人物三科并重。他说:“我培养的并不是一出校门就成为所谓出名的画家,我培养的是20年以后的传统中国画人才。”我能走到现在,真是要感谢前辈们,他们为我们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曾经有一位中医朋友跟我说过:现在中医学院跟西医一样的分科方式是不对的,它是割裂的,违背了中医的精神,“中医是一团东西,不可拆解。”这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中国画也一样,应该是“一团东西”,不可拆解。现在大学里的中国画院,都是人物专业、山水专业、花鸟专业分离,各自独立。这原本是西方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倘若移植于中国画教育,必然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比如在山水专业里特别难解决的一个瓶颈,可能在花鸟专业里可得以顺畅解决。假如你主攻花鸟,但你对人物、山水是陌生的,你就很难解决在花鸟上遇到的问题。这种割裂的中国画教学,是现在的美术学院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我曾在国外游历、讲学10年,拜访了很多国外的画家、艺术家,也看了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做了大量的比对后,越来越觉得,中国绘画应该“血脉纯正”。

  中国画的“秘法”

  湘江周刊:您觉得,中国画到底是什么?

  宋唯源:我认为中国画是以书法为基础的诗性绘画。过去很多老先生,想看看你的绘画水平,他不说“你给我画一张看看”,而是说“你给我写一张看看”。写两笔竹子,他们这样说。看似简单的几笔,但每一处都有“起行收”三个动作,有丰富的表现和强烈的书写意识。

  为什么说是诗性绘画?从唐末,准确地说从王维开始,绘画就开启了文人画的进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到了宋代,苏东坡、米芾,开始正式提出文人画的概念。文人画要求“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是在一种非常闲逸的状态下的创作,落笔状物,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以为文人画理念是极其高级、深刻的,所绘物象乃主观臆造,胸中丘壑绝非自然山川。中国画是焚香沐手,白纸对青天,画你心里萌育出来的意境。比如你想画庐山,你首先要游遍庐山,之后“跳出”庐山,书写你对庐山的总体感受,而不拘于一峰一岭,要把握住庐山的“魂”。也可以说它是“借尸还魂”,借你的画面注入你感悟到的精神。

  在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领域,只有中国强调“格”,诗格、文格、书格、画格,最终落实到人格,因而对人格的锤炼及自我修养,是中国文化人的基本要求。人格的高尚和纯粹,带动着文化艺术的不朽。

  古琴大师张子谦先生曾告诉我:古琴最重要的不是什么音准,节奏,旋律;古琴的精髓,在手指的动作上。正是这个动作的准确,决定你弹出来的曲子是否“挂味儿”。这就是“秘法”。跟书法、绘画、武术、戏曲都有“秘法”是一个道理。你得到了这个“秘法”,你的东西就能“挂味儿”。

  感悟湖湘“韵味”

  湘江周刊:长沙有一句土话,叫“韵味”,不是形容词,是动词。长沙人喜欢去“韵”每一样事物的“味”。就像您最开始得到这个“味儿”,是从小时候姥爷的那些旧物,还有故宫和老北京的这种气场中酝酿和生发的。您觉得湖南是什么“味儿”?

  宋唯源:中国文化都是在讲究一个味道,去体悟这个味道,就是你说的“韵味”。最好的教育,不是人给你的,而是造物给你的。美育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成,天地造化每天都在滋润我们心田。

  第一次来湖南是大学刚毕业,陪同央美著名教授姚有多、黄润华先生,带学生到湘西写生。边城的吊脚楼,江中荡漾的木舟,描绘出一幅幅古老的画面,令我感受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亲切。二次入湘,我随诗词恩师周笃文先生至汨罗,做诗词寻根之旅,凭吊汨罗江屈子魂飞之地。在汨罗,人人钟情于诗词,个个皆可吟唱,这在整个中国也是绝无仅有的。这诗歌的发祥之地,不仅是湖南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这是第三次来到湖南。古潭州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人文积淀感动着我,震撼着我;潇湘水的展阔、岳麓山的灵秀、天心阁的壮美、白沙泉的甘洌,以及清水塘简陋的居所和韶山冲南岸朴素的学堂,让我感慨和感佩。此外,湖南人质朴宽阔的性格,待人热烈真率,让我印象深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