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6月26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文立正投笔从戎,带领铁道游击队打得日寇丢盔弃甲,让侵略者闻风丧胆——
骄傲!《铁道游击队》政委原型是衡山人

  6月17日,修缮一新的文立正故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德荣 摄

  6月17日,文立正生平事迹陈列一角。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德荣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德荣 聂沛 通讯员 夏建军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6月18日清晨,一阵悠扬动听的歌声从衡山县东湖镇政府前坪飘来。该镇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代表40余人聚集于此,趁上班前抓紧排练合唱曲目。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衡山县计划举办合唱比赛。东湖镇是革命烈士、抗日名将文立正的故乡,该镇选择《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参赛,歌颂文立正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枣庄临城的一支铁道游击队,在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带领下,活跃在铁路线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的故事。

  李正的原型便是文立正。

  生于乱世、学业优异的文立正,为抗战救亡,他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中国共产党,奔赴前线。他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带领铁道游击队打得日寇丢盔弃甲、闻风丧胆。

  铁道杀敌美名扬 

  “抗日英雄文立正,中华民族之脊梁,出生衡山东湖镇,衡山人民永颂扬……”6月18日,皮影戏《抗日英烈文立正——血战杜庄》在衡山县开云镇沙泉社区精彩上演。

  激昂的旋律、灵巧的手指,幕布上几个影型在幕后操控中活灵活现,文立正智斗日寇的动人场景引得台下观众掌声不断。

  皮影戏里的故事,曾在鲁南地区真实发生过。1943年,文立正任鲁南军区独立支队代理政委兼铁道游击队政委。铁道游击队有300多人,多为铁路工人、小摊贩、矿工,是一支长期活跃在津浦铁路及枣(庄)临(城)支线上的抗日队伍。他们截军列、打洋行、毁铁路、炸桥梁,令敌伪闻之胆寒。

  一次,日军派出7000余人的部队,对铁道游击队进行大规模围剿,将游击队围困在微山岛上。文立正沉着冷静分析敌情,命令各部队分散转移,离开孤岛。当晚,小部队试图突围,可他们一出湖就被打了回来。次日黎明,敌人的炮弹纷纷落到微山岛上,熊熊火光映得湖水通红。

  文立正一边命令阻击敌人,一边想办法突围。“换衣服,冲出去,庄里还有鬼子的衣服。”文立正立即让战士们换上日军的衣服迷惑敌人,得以迅速突围。

  文立正不仅骁勇善战,还在前线教战士们读书写字,传播党的思想。“文立正走到哪里,就把党的声音带到哪里,他深得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的拥护,大家亲切地称他‘文老师’。”衡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熊仲荣介绍。

  1938年5月,文立正任鲁南民众抗敌自卫军政训处副处长,与国民党地方游击队邵剑秋等部建立统一战线组织,创办抗日青年训练班,培养骨干,发展党员,改造旧军队,开展游击战。

  因前线战士文化水平大多较低,文立正将讲课稿和革命歌曲刻印成图文并茂的小册子,用浅显易懂的故事,向大家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抗日的重要性等。

  仅2个月,部队政治素质有了大幅提高,战士们也逐步掌握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16字游击战术要诀。1940年1月,邵剑秋部被改编为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文立正任支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45年2月22日,因叛徒告密,文立正在临城县检查工作时遭伪军袭击,壮烈牺牲,时年34岁。

  赶走日寇再成家

  青砖黛瓦、古树白墙,修缮一新的文立正故居低诉着少年离家求学的乡愁;一张张珍贵照片,细数着那段荡气回肠的杀敌岁月。

  “文立正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以杀敌报国为志,一生未娶。”住在文立正故居旁的村民赵运迪为记者当起讲解员。

  1911年4月14日,文立正出生在衡山县东湖镇天柱村一个军官之家。1934年7月,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化学系。

  在外求学的文立正,心中挂念着亲人。他怀着满腔热忱,经常给正在读高中的弟弟文立徽写信,勉励弟弟立志报国。

  “今夜一过,明天又是新年,你应当仔仔细细想想你所要做的事,如何准备你的将来,对着全国、全世界”“我希望你的面巾上有因打球流的汗,也有因读书流的汗渍”……一封封家书,一句句嘱咐,饱含一位有理想有抱负青年的爱国之情,以及对弟弟、对家人的深深爱意。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文立正和同学们走上街头,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武装保卫华北”的口号,与前来镇压的反动军警展开英勇搏斗。《八一宣言》发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更让文立正深深感受到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决心和真诚,坚定了他选择共产党的决心。

  1937年6月,文立正从大学退学,远离家乡亲人,全身心投入对敌斗争。铁路线上,微山湖畔,文立正头戴破毡帽,腰揣两支手枪,带领铁道游击队与日伪斗争,掩护一批又一批来自延安的党政军干部安全越过敌人封锁线。

  文立正的革命事业步步向好,可他的婚事成了家里的老大难问题。面对祖母和战友催婚,文立正说:“家是国的细胞,国遭难,家不可能温馨,待赶走日寇再说吧!”

  岁月流逝。英雄牺牲后,只留有故居供后人瞻仰。“我们按照原貌,对文立正故居进行了修缮,文立正为大家守国,我们为他守家!”天柱村干部熊维说。

  正气长存天地间

  文立正奋勇抗敌、为国献身的精神,激励着衡山干部群众。

  衡山县通过皮影戏、“村村响”广播、乡土教材及组织演讲与合唱比赛等,让文立正的故事家喻户晓。

  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衡山县还在各乡镇组织义务巡逻队、“衡阳群众”志愿服务队等志愿队伍,开展清扫街道、看护留守老人等志愿服务,涌现出一大批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等好人好事。

  2018年7月7日下午,东湖镇马迹社区罗宏夫妇带着两个儿子到镇内幽幽谷景区游玩。因路面湿滑,两个小孩不小心摔进了旁边的水潭里。罗宏下水去救,但因不谙水性,不但没将孩子救上来,反而让自己也处于危险中。正在附近游玩的村民陈运启听到呼救声,立即飞奔过来,跳入深潭,先后将落水的父子3人救起。

  “我们对学习文立正的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和奖励。”东湖镇党委书记彭桂林介绍,镇里还有一条以文立正名字命名的立正街,用以纪念文立正。

  如今,文立正故居是衡山县热门红色旅游景点。“每天都有党员干部前来瞻仰学习,不少人来自周边县市区。”文立正故居旁的村民赵运迪说。

  天柱村村民学习文立正更是一马当先。为方便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村里将故居前的马路修好,取名“连心路”,由党员干部和村民负责除草、打扫。赵运迪也义务担起文立正故居的讲解员、清扫员,还为游客免费提供茶水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