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湘江周刊·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3月2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桃花源里“中国红”

  徐虹雨

  湖湘文化中,红色基因,是其重要符号。

  不同历史时期,英勇的湖湘儿女,参军入伍,保家卫国。他们,如一个个精神坐标,引领着我们探寻过去的风云变迁,感念如今的盛世风景。

  最好的传承,便是传承其精神。精神如不灭的火把,在手与手之间传递,在心与心之间点燃。如何传承这不灭的精神之火?那就是:扛起英雄旗,吹响老军号,走好新长征。肩负着这样一个文化使命,我开始动笔写作报告文学《军歌嘹亮》。

  常德,被誉为“桃花源里的城市”。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给人们留下千年遐想。桃花源究竟在哪里?世人争论了千年。其实,一个和谐、富足的社会,便是人世间的桃花源。每一个“桃花源”背后,都有一群人在默默付出,替我们遮风挡雨、保暖御寒。这群人中,便有永葆本色的最可爱的人——军人。

  无论是现役军人,还是退伍军人,无论是军嫂,还是民兵,他们都是新时代桃花源的建设者、捍卫者。

  《军歌嘹亮》中的人物,是千万个普通军人家庭中一员,是父亲,是儿子,是母亲,是女儿。他们中,有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梁庆轩,有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田工,有湖南省新乡贤、回老家创业当农民的副司令员村官李元成,有带笔出征、书写军人故事的军旅作家李万军,有一家三代都是军人的王强一家,有全国道德模范、为国家科研平台建设英勇献身的姜开斌……在他们身上,我读懂了许多。

  从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老一辈军人梁庆轩的故事中,我读懂了新长征路上新一辈赶路人应有的集体担当。老红军梁庆轩的儿子、孙儿也读懂了,他们从梁庆轩手中接过长征路上的接力棒,他们坚信,红军精神——这是梁庆轩留给他们的宝贵财富!梁庆轩一家的故事,是一个红军家庭薪火传承的故事,也是无数个红军家庭精神延续的缩影,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信仰代代传承的写照。

  从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回乡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副司令员李元成的故事中,我读懂了刘炎精神的代代传承,读懂了新时代新一辈创业者应有的使命感。刘炎曾是新四军第一师政委,是李元成的家乡——桃源县马鬃岭镇刘炎村的红色基因。心怀红色基因,李元成踏着刘炎的足迹,继续前行。战争年代,国家有需要,军人视死如归,刘炎奔赴战场;和平年代,建设有重担,军人主动肩挑,李元成返乡创业。

  从不远千里义务扶贫、将生命留在石门薛家村的退伍军人、“全国扶贫楷模”王新法的故事中,我读懂了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想的那份家国情。古老的燕赵文化造就了世代相传的燕赵侠风。常德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最美扶贫人王新法,用他的言行甚至生命,诠释了燕赵侠义精神,诠释了常德善德精神。常德籍退役军人作家李万军在走进薛家村深入采访王新法先进事迹的过程中,读懂了这份侠义精神与善德精神,并且传承了这种精神,他逐渐成长为了王新法式的扶贫战士。

  从狼牙山五壮士的传人田鑫的身上,我看见了连队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我看见了不同历史时期狼牙山五壮士连队中优秀军人的故事,看见了马宝玉等狼牙山五壮士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看见了田鑫、阿洛达林等新一辈狼牙山五壮士连战士们不畏艰难、奋力前行。时代在变,狼牙山五壮士连队的人员在变,但是他们不畏艰难、视死如归的精神一直不变。

  我努力用不同历史时期常德军人家庭的小故事串联起时代大故事,以小见大,展示出不同时代中国军人同样的奉献与担当。

  回望过去,方能更好出发。让读者知晓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更好地把握与珍惜现世安稳与未来祥和,并将这份感动与感悟化为干事创业的勇气与动力,这也是当我动笔写这些军人故事的初衷。

  (《军歌嘹亮》 徐虹雨著 团结出版社出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