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娟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按照高校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对于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各高校要把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日益丰富多样,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不够、部分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支持与指导监管不够、有关企事业单位或实践基地对大学生实践学习的包容度和扶持力度有待提升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多措并举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内涵式发展。
——培树大学生的职场“主人翁”意识。
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角,应着力培树其职场“主人翁”意识、强化其对实践岗位的责任担当。
一是热爱实践岗位。大学生应以饱满热情、诚恳态度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培养独立自主、自律自爱品性,在社会大家庭中锻炼心智、提升工作能力和处世智慧;二是谦虚进取。引导大学生坚持以“虚怀若谷”的姿态多学习、多请教、多听取他人建议和意见,力求圆满完成实践任务;三是发扬吃苦耐劳精神。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不退缩、不逃避,积极思考、沉着应对;四是善于分析和总结。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工作之间的差别和距离,科学分析、及时总结,用以促进返校学习。
——强化高校“家长责任”意识。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社会建设服务,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渡阶段,高校应予以高度重视,落实好各个环节。
一是社会实践前的安排和辅导。应在校内学习阶段设计、开展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培训,并注重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心理引导;二是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指引和监督。指导老师应联合实践承接方对学生予以引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开展创新性实践、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攻坚克难,并监督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三是社会实践结果的评定和运用。对学生实践工作应根据其难易程度、综合成效予以科学公正的评估和考核。同时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分析学生社会实践的各类反馈,用以促进教学相长、理论联系实际;四是高校之间实践结果的研究交流。高校之间应充分交流、共同进步,及时总结推广实践育人成果,针对难点问题开展联合攻关。
——拓展承接方的包容格局。
对于前来实践的大学生,相关承接方应予以包容、关爱、支持、帮助。
一是认真指导和带领。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实践基地带队员工应秉持爱心与耐心,为他们领好路、带好头、做好技术指导和示范;二是相互理解和扶持。大学生能为实践单位增强蓬勃向上的氛围并创造一定效益,实践单位提供的平台可为大学生正式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为此,大学生不应在社会实践中避重就轻、闲散度日,实践基地也不应将毫无实践意义的工作推给大学生。鼓励实践基地予以大学生一定物质支持、定期给大学生作业务辅导,让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与实践基地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三是反馈和建议。实践工作结束后,高校与相关实践基地应及时交流沟通,总结经验、反馈意见、查漏补缺,以利于进一步开展合作。
——形成正面引导支持的社会合力。
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自身的积极努力,也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是整合各方力量支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各高校应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把实践育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教育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宣传文化部门以及共青团组织等应积极为大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加大经费保障。高校新增生均拨款和教学经费应加大对实践育人工作的投入,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多渠道增加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三是加强考核管理。教育部门应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各高校应制订实践育人成效考核评价办法,对优秀师生给予表彰奖励;四是强化舆论引导。应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涌现的优秀个人和群体,推动形成全社会支持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