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哲
新时代劳动教育须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建构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格局,形成贯穿“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全链条,达到“1+1+1>3”的倍增效应,让劳动教育成效看得见落得实。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发挥劳动教育链条学校端的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指明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方向,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根本遵循。各级各类学校应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供给。科学确定劳动教育的主要功能定位和实施角度,通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相结合、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方式,对劳动教育的教学任务进行一体化设计,丰富并优化不同类型课程内容的持续供给。
优化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导向。围绕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引导学生在社团组织和日常学习生活中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重视劳动习惯养成教育,让学生从打扫公共区域卫生、自带垃圾下楼、主动清理餐盘等日常小事做起,让劳动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优化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设置。结合五一劳动节、中国农民丰收节、学雷锋纪念日等重要节点,以组织主题班课班会、举行演讲比赛、设立校内劳动实践日等方式推进劳动教育入脑入心,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厚植于校园。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发挥劳动教育链条家庭端的奠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奠基作用至关重要。今年1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湖南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明确提出,将“劳动意识和技能的养成教育”列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形成育人共识。父母应尊重教育规律,走出“担心劳动影响学习”“怕孩子吃苦受累”“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等认识误区,把劳动教育作为孩子“人生第一课”的重要内容,身体力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养成优良家风。《礼记·大学》指出,“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孩子能否健康顺利成才,良好的家风家训是关键因素。家庭内应树立以劳为荣、以劳为美、以劳为乐好风气,通过建立家务劳动公约、开列家务劳动清单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劳动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
建成支持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为此,应将劳动教育纳入文明家庭建设支持体系,把劳动教育作为家长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社会教育为依托,发挥劳动教育链条社会端的协同作用。
劳动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应充分认识其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提供协同支持。
建设多元化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实践,使劳动教育更深入、更富实效。应依托社会各方和研学实践体系,建设适应不同学段、不同地域需要的工农业生产、创意体验、社会实践等不同类型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一批有机融合思想引领、素质提升、能力发展等育人功能的劳动教育高地。
提供丰富的校外劳动教育内容。依托社会力量建立校外劳动实践资源图谱,加强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岗位开发,引导学生到改革前沿、基层一线和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开展社会实践,在服务奉献中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劳动技能、增强家国情怀。
实施科学的校外劳动教育评价考核。聚焦劳动教育目标实现,依托社会第三方力量,采取直接评量、间接评量等考核评价工具和方法,将定期评价与非定期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当前评价与长远评价相结合起来,制订劳动教育基地分类标准,系统开展劳动教育绩效评估。通过全方位、立体化评价,打造一批示范基地、品牌项目和精品课程。
(作者系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女子学院现代家政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