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春
高素质人才培养是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源头与基础。随着犯罪活动的智能化、隐蔽化和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公安院校必须在实战化育人体系、实战化育人资源、实战化育人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真正做到面向实战、服务公安,在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面向实战需求,构建实战化育人体系。只有始终坚持贴近实际、服务实战,公安教育才能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公安院校要进一步调整办学理念,坚持战斗力标准和实战实用实效导向,构建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实战化育人体系。要打破传统公安学与公安技术学学科的界限,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出台推动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系列规章制度,统筹衔接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践、课堂与现场、考核与评价等培养环节。强化以实战教学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将公安机关纳入学生考评主体体系,对学生实战能力进行全过程评价,突出实战人才培养针对性、适用性。
突出实战导向,夯实实战化育人基础。强化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公安院校要紧扣应用型高校定位,主动对接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人才需求,突出基层导向和实战导向,集中优质资源办好公安专业。紧紧抓住“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技术”五个重点,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采取压减停撤、交叉融合等方式,推动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构建多层次、内涵式的学科专业结构。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坚持把课程建设作为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和基础,大力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要吸纳公安实战新成果、新规范、新技术,打造特色优势专业群,针对公安工作需求,运用“专业+机制+大数据”架构,分别建立大类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专业选修课程群、自主选修课程群,形成知识覆盖全面、资源丰富完备、评价多元合理的创新课程体系。强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着力推进校厅局资源共建工程。一方面,完善数字设施建设,紧扣当前电信网络犯罪、公安情报、智慧警务等热点领域,推进大侦查中心、大数据赋能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完善教学案例库,编写实战化教学需要的教材、案例、讲义等教学内容体系。另一方面,推动打通公安业务数据平台与公安高校平台,让业务平台与公安教学形成有机衔接。要突出实战标准,及时将公安实战新成果、新规范、新技术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分专业、年级、课程编制实战化教学资源。
贯彻实战标准,创新实战化育人方式。完善教学研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公安人才的实战能力需要在实景化场景、规范化训练与常态化演练中不断完善与提升。要聚焦公安实战需求,突出战斗力标准,整合教学、研究、训练、实战和科研等环节,优化实战化培养方式和教学考核评价,将实战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传导渗透到学生培养全过程。完善校局协同育人机制。以公安实战化教学为牵引,加强厅校教学与实战共同体建设,拓展校局合作内涵与外延,共建公安实战化教学综合体、“同城一体”公安实战化教学科研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警务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完善教师教官双向流动机制,引进公安机关的业务骨干担任外聘教官,选派教师下沉公安机关,推进校局共建专业、共编教材、共授课程、共研项目、共同开展学警实习等工作,提升人才培养整体效能。推动实战化教学改革。着眼公安大数据战略和智慧警务发展新要求,全面推进大数据条件下实战化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推动课堂革命,广泛运用警务大数据资源等,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公安实践紧密结合。结合公安人才能力结构,创新虚实结合、实景浸润的实战化教学方式,积极推广案例教学法、网络信息化教学法、实验操作教学法、模拟现场教学法、实地观摩教学法、实习教学法、执勤实战教学法等,组织举办和参与公安院校各专业实战化教学大赛、业务比武和各类学科竞赛,强化学生法律政策运用、重大风险防控、复杂事件处置和群众工作、科技应用、舆论引导等方面能力培养,更好适应新时代公安工作对专门性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作者系湖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研究重点培育基地“学校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警察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