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凌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全国各地在艺术系统性介入乡村建设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实践探索,涌现出大量成功案例,在乡村经济的转型发展、乡村社会的文化重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充分证明了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旨在引导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艺术系统性介入乡村振兴的策略,可基于文化资源活化、产业协同、社区参与及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构建。
文化资源活化:添彩乡土文化。深入挖掘乡村本土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使其实现由单一的静态传承向活态传承的转变。首先,提炼传统建筑、民俗风情、民间工艺等文化符号,以创意设计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当代艺术形式。如浙江衢州将废弃民居改造为艺术空间,将传统生产模式赋予新的美学价值。其次,借助数字技术构建文化记忆库。如建立乡村数字博物馆、开发虚拟现实体验项目,使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可视化传播。如湖南江永女书文化通过数字艺术呈现,在长沙国际文创产业博览会上实现IP授权交易,交易额突破5000万元。再次,通过举办艺术节、驻地艺术创作等形式,重构乡村文化叙事。如海南北黎村邀请艺术家描绘渔村历史,形成兼具地方特色与现代审美的文化IP,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
产业协同发展:延伸艺术价值链。可通过创意设计,构建多元业态共生系统,促进传统农业经济向多元生态经济转型。一方面,以“艺术+农业”的形式,对农副土特产品进行品牌设计与IP设计,提升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与产品的附加值。如贵州麻江将白菜种植与艺术设计结合,开发文创花束、面膜等衍生产品,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另一方面,发展“艺术+文旅”的经营模式。利用乡村独特人文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通过体验式艺术场景的营造,将独特的乡土文化符号与现代文创设计相结合,使传统地域文化实现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转化,促进文旅发展。如乌镇戏剧节、桐庐大地艺术节等艺术活动,将稻田、老宅转化为沉浸式艺术现场,带动餐饮、民宿、手工艺、文创产品等配套产业发展。此外,引入科技企业搭建数字平台,整合农产品销售、文化传播与旅游服务,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产业生态。如衢州数字艺术平台实现“线下体验、线上交易”的闭环运营。
社区参与:激活村民主体性。乡村艺术建设需强化乡村社会的主体作用,培养村民对艺术赋能乡村建设的价值认同,培养村民的文化自觉与创造力,让村民在艺术赋能乡村建设中成为主导者,并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获得感与幸福感。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需从“外部植入”转向“内生驱动”,构建村民自主决策、全程参与、利益共享的机制。具体路径包括:建立“村民主导+专家支持”协作机制、“村集体与村民的股权分配机制”。如安徽黟县碧山村成立“村民艺术合作社”,自主设计“村民美术馆”,展出本地农耕文化与当代艺术融合作品,门票收入70%用于村集体公益基金,30%分配给参与建设的村民家庭。构建村民自治组织。如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青田村成立“乡建理事会”,让村民在艺术项目选址、运营中拥有决策权。
可持续发展: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首先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与科学的规划,为艺术赋能乡村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制定相关的资金扶持、土地流转支持政策,财税减免政策,人才引进与培养、创新创业培育扶持等相关政策。其次,要尊重乡村的文化基因,尊重乡村独有地域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让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实现互相作用、互相支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再次,充分吸引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如企业、社会机构、高校、艺术家群体等,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动能。同时,加强乡村艺术创意人才的培养,提升村民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为乡村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唯有坚持“以文化为魂、以村民为本、以生态为基”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艺术才能真正成为激活乡土文化的“内生催化剂”,乡村才能在文化自觉与经济自主中,增添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2年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艺术系统性介入乡村振兴的途径与策略研究”(22A049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