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壮大耐心资本,推动金融与科技、耐心资本与硬科技有机融合,是我们党对金融资本发展和科技创新规律性认识的一次飞跃,也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也是科技创新的加油站。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产业科技创新,都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撑。“耐心”二字,对于科技创新而言是铁律,对于追逐利益的资本而言,则是需要大力倡导培育的一种“美德”。纵观世界,任何科技成果的重大突破,都必须历经漫长周期的积淀,少则几年,多则数十年甚至更久,是一场实实在在的长跑,没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是难以做到的。很多从0到1的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投入高、周期长、充满不确定性等特点,往往会经历“看不清”和“熬时间”之痛,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资本的耐心就显得尤为可贵。科技创新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一味追求“快出成果”“出快成果”,今年拿项目给经费,明年就要见成果,要求科研人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那就只会产生很多“大路货”“快餐式成果”。实现科技创新突破,既需要科研人员“板凳要坐十年冷”,也需要资本“风物长宜放眼量”,与时间“做朋友”,提供长期而稳定的资金支持,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
耐心资本与新质生产力,两者互为依存、相伴成长。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而不少创新周期漫长,很难准确判断市场化前景,需要具有眼光的机构长期相伴,用资本后盾解决创业者与科学家的后顾之忧。创新创业是从“书架”到“货架”的过程,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再卖出去,要经历马克思所说的“惊险的一跃”。有些创造发明排除万难走到产品阶段,也可能不被市场或消费者接受而“死亡”,这即是高科技创新领域常见的“死亡谷”现象。创新创业的道路是用失败的砖头铺出来的,每次创新突破背后都有无数次的探索失败。耐心资本的显著特点是长期投资视野,就像慧眼识珠的伯乐一样,寻找着那些有潜力的千里马,愿意陪伴企业经历成长的各个阶段,能够包容失败所带来的损失,给予足够的时间去实现价值创造,支持他们从困难中走出来、从失败中站起来,陪伴企业跨越“死亡之谷”。
耐心是投资者最好的美德,也是穿越周期波动、获得稳定收益的根本途径。巴菲特作为闻名全球的价值投资者,为人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独到的眼光,尤其是他足够的耐心。他比较著名的投资案例,最短的也有6年,平均持有10年以上。投行业有句名言,耐心就是用80%的难熬时光,去等待20%的灿烂收获时间。坚持长期投资,孵化出具有独创技术的企业或是催生出新的产业机会,耐心资本也会因此收获“时间的玫瑰”。科创企业大多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当新技术开始得到应用,市场需求逐步释放时,那些在早期就开始投入的投资者终将获得丰厚回报。
立志在坚不在锐,成功在久不在速。投资机构要摒弃“急功近利、快进快出、挣快钱”的浮躁心态,坚持做长期投资、战略投资、价值投资,坚定做创新创业的发现者、陪伴者,帮助更多创新创业者实现价值创造。要从“短线客”向“合伙人”转变,从单纯资金提供者变为全方位支持者,发挥深耕细分领域的专业优势和链接全域的资源优势,更好地赋能科创企业,实现新技术产品化、商业化、产业化。
壮大耐心资本需要机构、政策与市场形成合力。要着力营造“政府领投、机构跟投”的氛围,发挥国有资本催化剂的作用,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长周期领域。要根据耐心资本的特征设置更长周期投资回报率的业绩考核标准,积极引导投资机构关注长期价值,避免一味“赚快钱”,培育形成长期投资文化。改善市场准入规则,营造宽松投资环境,积极拓展投资渠道,营造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金融生态。建立资本多元化退出机制,打通“募投管退”全链条,优化创业投资行业发展环境,让资本有信心和耐心投小、投早、投长期,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生态圈。
【作者为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研究”(24YBA02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