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璐 通讯员 罗奕思
传承传统技艺的“沙坪湘绣工”、为人们调理健康的“颐而康保健按摩师”、让生活更加活色生香的“茶颜悦色茶饮调制师”、为新质生产力添砖加瓦的“‘智’慧潇湘数字人才”……在充满活力的星城长沙,有这样一群“明星”,他们都有一门炉火纯青的看家本领,靠技能和勤劳改善生活、改变命运的同时,也推动着产业进步、城市发展。
长沙市各级人社部门坚持以“就业优先”为导向,紧盯“供需两端双赢”目标,大力推进特色劳务品牌建设。截至目前,共打造了21个特色劳务品牌,开展技能培训累计11万余人次,带动就业12万余人。
这些熠熠生辉的特色劳务品牌,正成为促就业、惠民生、助发展的“金名片”。
分类施策
从“好员工”到“创业者”
2月25日,记者走进长沙优美西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空气里充满奶油蛋糕的香甜,好利来企业定向委培班、罗森尼娜企业定向委培班、西点创业班等各类班级正在紧锣密鼓授课,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个个蛋糕素坯在学员们手中很快穿上了鲜艳的“花衣裳”。
一间教室里,成功就业学员陈红玲被邀请回来向“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2022年在优美西点学习一年后,经过学校推荐,我顺利进入好利来就业,凭借过硬技术,如今在南门口分店担任烘焙车间负责人,享受五险一金、13薪和门店分红,年收入超10万元。”陈红玲说。
“近五年,学校通过培训,带动长沙当地就业15000人,另通过建立创业扶持小组,帮助毕业学员在全省开了100多家烘焙门店。”长沙优美西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徐义松介绍。学校还与100多个烘焙品牌建立合作,通过为企业“量身定制”培训课程、定向培养学员,提升了招聘、就业成功率。
而在颐而康颈肩腰腿痛医院黄氏整脊工作室,特色调理师黄爱迪正为老主顾刘先生进行调理按摩。“老黄的‘眼睛’长在手上,‘痛点’找得太准了!”刘先生是一名程序员,苦于颈椎病久矣,在黄爱迪的调理下有了明显好转。
“我曾经就是湘乡大山里的一个盲人放牛娃,加入颐而康学习中医按摩后,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改变。”黄爱迪说,“在公司内部创业机制支持下,我拥有了自己的特色技能工作室,年收入达20多万元,在长沙买了房、也有了妻儿,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像黄爱迪这样的入孵特色工作室,在颐而康还有40余家。颐而康在培训就业的基础上,鼓励、扶持有能力的员工成立特色工作室,帮助其实现“员工-合作者-创业者”身份转换,目前已搭建孵化场地面积700平方米,全年实现孵化经济收入1500万元。
培训赋能
从“卖力气”到“凭技能”
中联重科智能产线上,工程师童伟平只轻轻操作手柄和面板,就指挥焊接机器人完成了高强度的焊接作业。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高技能蓝领,童伟平得益于湖南乐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中联重科签署的“智造人才”培养战略合作计划。
作为湖南装备制造业名片,中联重科持续推动智能制造能力升级,通过与乐新智能合作开办焊接机器人、数控操作工程师、智能产线维保工程师等现场工程师岗位的储备人才班、转型班和提升班,1000多名产业工人参加培训,迅速实现“智能”成长。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金字塔尖的科创人才,也需要能将创新理念批量变现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长沙人社部门聚焦新产业,大力提高劳务品牌的技能含量,让劳动力实现从“卖力气”到“凭技能”的根本转变。
长沙市阳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通过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培养了大批人工智能训练师、计算机程序设计员、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湘江新区华自科技电工”品牌加强对非标电工、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等水电控制领域技能培训;“雨花建筑产业工人”培训课程不仅包括传统的建筑技能,还有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管理知识……
为激励相关单位培育好劳务品牌,长沙持续加大补助力度。截至目前,已按每家建设单位15万元的标准,共拨付特色劳务品牌建设奖补资金255万元。
因地制宜
从“一区一品”到“一区多品”
开福区沙坪街道的一间绣坊里,52岁的绣娘黄斌正和同事赶制绣品“千里江山图”,随着丝线穿梭、巧手翻飞,绣布上的山林、江河等图景逐渐生动起来。
“在沙坪,做女红也能顶起半边天!”提起自己的湘绣事业,黄斌自信满满。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再红的她技艺精湛,曾在长沙“星城杯”湘绣技艺大赛中一举夺冠,凭借手艺给家里建起新房、把孩子培养成才。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沙坪湘绣”是长沙家喻户晓的地理标志品牌。截至2024年底,沙坪街道吸引了近万名绣工从业,街道常住人口中每13人就有1名绣娘,她们凭着“针尖芭蕾”本事,人均年收入逾6万元,创造的年产值超2.5亿元,占湖南湘绣行业总产值80%。
此外,当地依托“沙坪湘绣工”劳务品牌,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已累计开展培训2万余人次,将“指尖技艺”转化为了“指尖经济”。
长沙紧紧依托地域特色开展劳务品牌建设,根据各区(县、市)特定的地理、人文和历史资源,选择优势产业,推动形成了“一区一品”“一区多品”的特色劳务品牌建设格局。
“中国烟花之乡”浏阳市大力推进“浏阳烟花爆竹制作工”劳务品牌建设,花炮产业链带动30多万人在家门口就业;水域广阔的望城区打造“望城荷花虾养殖工”劳务品牌,累计培训技术人员4000余人,带动超3400人就业;宁乡的“沙田包子中式面点师”、望城铜官的“铜官窑陶瓷技工”等一批特色劳务品牌,既传承了地方特色文化,又有力助推了稳就业和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