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治 周 妮
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城市的发展脉络往往与产业的变迁紧密交织。
长沙,这座中部崛起的明星城市,其产业发展历程恰似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
从早期布局的22条产业链,到精准聚焦的17条产业链,再到如今构建起“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每一步跨越都饱含着战略思考与创新探索,映射出城市发展的雄心与智慧。
萌芽与起步:
22条产业链初绘产业蓝图
时光回溯至2017年,彼时的长沙,站在产业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与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长沙敏锐洞察到产业集聚发展的趋势,率先在全国提出产业链长制。
长沙最初确定的22条产业链,涵盖了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兴科技产业,从农业到现代服务业的广泛领域。这一布局,旨在全方位挖掘城市的产业潜力,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构建起一个多元且富有韧性的产业生态系统。
在工程机械领域,三一、中联等行业巨头已崭露头角,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尚不完善。通过产业链长制,长沙大力扶持零部件供应商发展,推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协同合作。
以液压系统为例,本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自主研发关键零部件,逐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降低了整机生产成本,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如湖南启泰传感科技有限公司,咬紧国产替代产品提质竞争“不松口”。利用chiplet技术,克服高密度互联极限和跨域信号干扰等技术难题,将不同技术规格芯片高度集成在一起,提升了系统性能,缩小了系统的面积,降低了系统成本。其传感器在工程机械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产业链工作思路提出后,长沙工程机械握指成拳,实现了从“拓面”到“成体”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周贤彪秘书长认为,以长沙等城市为代表,中国工程机械无论是技术、质量,还是市场品牌都有了大幅提升。
中国有13家企业进入到世界工程机械50强,市场份额约占近20%,其中5家在长沙。和兄弟城市一道,“中国工程机械”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影响力和认同感日益提升。
优化与升级:
17条产业链精准发力
2023年,基于对产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市场形势的精准判断,长沙对原有的22条产业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合与优化,精简为17条产业链。
此次调整,并非简单的数量缩减,而是一次深度的产业结构优化与战略聚焦。以现代种业及食品产业链为例,其前身现代种业产业链与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虽分属不同领域,但上下游科研与业务关系紧密。整合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更加顺畅,资源得到更高效配置。种业企业培育的优质品种能够更快地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贯通发展。
另一方面,将原先的汽车产业链拆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充分体现了长沙对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长沙通过将其“单拎”出来,能够集中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对产业进行精准施策、靶向扶持。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设中,长沙大力引进关键零部件企业,如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生产商,提升就近配套能力。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电池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等关键技术瓶颈。广汽埃安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落户,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布局,形成了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生态。
构建与腾飞:
“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铸就未来
当17条产业链在长沙大地蓬勃发展,产业基础愈发坚实,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之时,长沙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将目光投向更长远的未来,着手构建“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体系的提出,是长沙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对产业发展战略的又一次重大升级与创新。
“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即推动工程机械、新材料、汽车、现代金融4个支柱产业提能发展。工程机械作为长沙的支柱产业之一,已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一体系下,长沙进一步加大对工程机械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推动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
新材料产业同样发展迅猛,中伟新能源等企业在三元前驱体等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领先。长沙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基地。
汽车产业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正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新能源整车制造与零部件配套协同发展,产业链不断完善。
现代金融产业则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为企业融资、上市等提供便利,促进产业与资本的深度融合。
推动数字产业、智能产业、新能源、大健康4个新兴产业领先发展。数字产业方面,长沙大力培育软件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等细分领域。长沙软件园、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等成为数字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区域,吸引了湘江鲲鹏、CSDN 总部等头部企业入驻,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智能产业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在大健康领域,作为中国民营医疗行业的领军企业,爱尔眼科很早就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建立了涵盖医疗、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管理与服务的眼健康大数据中心,并推出了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合作端系统和远程会诊系统等自研医疗系统。近年来,爱尔眼科自主研发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系统、眼健康档案(眼底AI)管理系统、“眼睑肿物智能筛查工具”等数字化“新芽”竞相催发,为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推动都市农业、食品加工、文化旅游3个传统产业升级发展。都市农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精准种植、养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隆平高科技园在种业创新方面成果丰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食品加工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了一批具有湖湘特色的知名食品品牌。
推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术 3 个未来产业突破发展。这体现了长沙对前沿科技的高度关注与前瞻性布局。长沙积极引进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与人才团队,建设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量子科技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在这些未来产业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长沙从22条产业链到17条产业链,再到“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阶之路,背后蕴含着清晰的产业逻辑。这是一个从广泛布局到精准聚焦,从单一产业链发展到产业集群协同共进,从传统产业为主到传统与新兴、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
今天的长沙,正用心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深化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构建“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随着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长沙将在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在全球产业竞争的舞台上,长沙有望凭借这一创新型产业体系,锻造产业发展的“梦之队”,培育出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与产业集群,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座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城市,正以产业为笔,绘就着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