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卓芳
春节假期过后,全国各地纷纷召开“新春第一会”,不约而同指向同一个主题:冲刺一季度“开门红”。
一季度经济开局的质量,往往直接影响全年经济走势的成色。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频繁提及“确保开门红”,正是关乎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布局。为何一季度是经济竞速的关键节点?湖南冲刺“开门红”背后有何经济逻辑?
开局定全年:规律与政策的双重驱动
从宏观经济规律看,一季度数据往往影响市场预期、投资信心和政策调整方向,是全年经济周期的“风向标”。比如2024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5.3%,为全年5.0%的增速定下基调。
对广大企业来说,一季度关系到市场信心锚点,市场预期指数与一季度经济数据高度相关,直接影响全年投资计划。因此一季度往往是企业订单排产、产能爬坡的关键阶段。
记者近日走访湖南多家企业发现,许多企业在1月就已排满一季度订单,生产线高速运转。去年新投资建设的工厂、产线,赶在年初就加紧投产。
“一季度如果掉链子,可能引发全年订单流失。”长沙一家做汽车模具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客户有比亚迪、宝马、奔驰等品牌,给这些头部客户保供应,是开年的头等大事。
中车株机一位负责人则表示,装备制造是典型的长周期行业,需提前备货,一季度接单量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全年产能分配。
从宏观政策来看,一季度是政策红利的“时间窗口”。每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次年1月的地方两会,所确定的宏观政策在一季度集中释放,因此一季度是政策从“纸面”到“地面”的关键转化期。
比如2025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八大行动”中,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自贸试验区提升等重要政策在一季度完成实施细则制定,形成“政策-项目-资金”的传导闭环。
一季度同样是资源调配的黄金期。银行信贷“早投放早收益”特征显著,有研究数据显示,各银行推出的“早春信贷”占全年信贷投放量30%以上,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血脉畅通”。
总之,一季度经济工作的本质是赢得时间差优势,在全年资源争夺战中抢占制高点。
湖南:全国坐标系下的攻守之道
为了实现一季度经济“开门红”,新年以来,各地调研经济运行、出台支持政策、推动项目开工等,密集开展工作部署促进一季度经济发展。
面对“十四五”收官之战,湖南将一季度经济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
2月5日,乙巳蛇年首个工作日,湖南召开招商引资工作座谈会。这是湖南连续两年将“新春第一会”聚焦招商引资。
座谈会上,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强调重点要做到“五个着力破解”,即:着力破解招商引资“内卷式”竞争的问题,着力破解招引项目质效不高的问题,着力破解招商引资方法不多不新的问题,着力破解园区主阵地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着力破解营商环境不优的问题。
2024年,湖南GDP稳居全国第十,但4.8%的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入分析经济结构可见: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产业面临“天花板”,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增速虽快,但体量放眼全国不具规模优势,暂不足以支撑区域经济增长。
这种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促使正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时期的湖南,迫切需要优质的项目、企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现有产业、优势产业要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要加速发力。
“工程机械之都”长沙,鼓励三一、中联等头部企业突破行业“天花板”,在全国建立工程机械再制造基地,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石化重镇岳阳,超300亿元重金投入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瞄准化工新材料方向,打造高附加值产业链;制造名城株洲着力打造最适宜北斗产业发展和规模应用的生态环境,以开放的姿态承接北斗产业落地和应用推广。
省政府工作报告确定湖南2025年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以上。
要实现既定目标,2025年的“开门红”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在传统产业与新兴动能“青黄交接”的关键期,湖南必须通过项目提速、产业焕新、政策加码,为“十五五”规划赢得战略主动。
当春天的种子在潇湘大地破土而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产活力、经济数据的跃动,更是一个内陆大省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答案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