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市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投资湖南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2月1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种粮大户找田种,添农机,扩规模——
永州大地备耕忙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跃兵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立春过后,永州大地掀起备耕备肥热潮。

  祁阳市龙山街道陶家岭村种粮大户曾国华,今年新建两处育秧大棚,面积共计3700平方米。他们还计划新增种田面积500余亩,准备添置高速插秧机、收割机和旋耕机。

  “在外转了一大圈,还是回到家乡种田好。”曾国华笑谈。

  以前,陶家岭村自然条件差,农田灌溉困难。曾国华与丈夫背井离乡外出闯荡。

  2020年底,曾国华返乡,见家乡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不少种粮大户住进了新房,买了新车。她心里犯起嘀咕,家乡这么好,何必去远方?她与丈夫决定返乡种田。

  2021年,曾国华夫妇流转200亩耕地种粮,此后,种田的面积逐年增加。如今,种田面积达1000余亩,全年实现纯收入40余万元。

  “今年,我们与一家农业公司签订产销合同,对方提供稻种、技术,包产量、包回收,我们一定要把田种管好。”新的一年,曾国华信心满满。

  宁远县冷水镇新张家村,种粮大户张进怀“双喜临门”:新增种田面积130亩,又添置了一台高速插秧机、旋耕机。

  张进怀2009年返乡,流转100亩耕地种植水稻,全家人下田,再外请劳动力耕种,能勉强应付。

  后来,张进怀种田的面积增加至250余亩。面积增加了,效益却差了。县农业农村局农技员乐水旺得知张进怀的困惑,主动上门支招:发展农机生产,改变种植模式。

  购农机、建生产台账、规范种植管理……后来,张进怀种粮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国家实施“以旧换新”,给种田大户带来了政策红利,激发了大家的热情。

  江永县上江圩镇呼家村种粮大户王功国告诉记者,他们的农业合作社通过“农机以旧换新”换购了6台拖拉机、两台收割机,目前,合作社共有22台拖拉机、4台收割机、6台旋耕机。

  祁阳市七里桥镇双塘村,粮食加工大户谢爱国,今年购买4组日烘干30吨稻谷的烘干机、日产150吨大米的生产线。而之前,他仅有日烘干30吨稻谷、日产50吨大米的生产能力。

  “种粮大户增多,加工服务得跟上。”谢爱国说,这些设备总价400多万元,补贴之后,他自付近300万元。

  祁阳市茅竹镇富里村种粮大户刘祥秋,新增6组日烘干20吨稻谷的烘干机,除满足了自己的生产需求外,还能服务周边的种粮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
站长统计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