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新”向“质”,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曾文 刘姗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前程与命运,更深刻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长远的国际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还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任务依然艰巨。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仍然需要统筹考虑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强化新质生产力对就业的支持与引领效应,发挥新质生产力对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带动作用。

  应对就业市场变化,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发展,靠毕业季短暂两三个月的就业工作,根本无法满足毕业生就业时的精细化、多元化的真正需求。因此,高校应当从教书育人全链条的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有就业创业指导专业背景或经验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从更加专业角度出发,以专业的手段,为学生提供与其职位、岗位和能力匹配度相匹配的专业性建议,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意见。同时,搭建网上就业平台,创新数字化就业服务模式。引入适当的人工智能(AI)大模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毕业生求职者进行精准画像和需求分析,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建议。

  以有效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学校需紧密对接产业变革和行业发展,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增设与新兴产业、新技术密切相关的专业或方向。同时,课程体系也应进行相应更新,融入前沿科技知识和实践应用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注重推动学科间融合,开阔就业视野。高校内部,应打破传统院系间、专业学科教育和系统性教育的壁垒,尝试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通过课程共建或活动参与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和综合能力。加大对实践教育的投入力度,主动寻求与就业主体的合作,遵循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需求的原则,优化人才培育体系,建立起多体系、多主体互通互融的人才培育格局。同时,推动高校优秀学科、团队下沉到企业一线产业,为企业生产创新提供事实上的服务,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捆绑,依托本地科技园、产业园等政策项目,加速对人才的孵化速度,真正实现集“教育、就业、创新”的一条龙人才培育模式。

  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培育“新质”大学生。面对当今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高校应通过设置就业课程、提供就业服务,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主动拥抱多元化的就业形态。在新质生产力理念的推动下,就业市场需求更新速度加快,用人需求多元化,拓展就业创业信息来源,提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主动地认识自我,明确职业定位,为未来就业奠定基础。作为学生就业的“引导员”,就业老师和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正确筛选出合适的岗位讯息,引导学生在校期间以就业为动力导向,结合自身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勇敢尝试,探索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催生对大学毕业生素质能力的“新质”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应乘风而上,通过组建新型就业工作团队、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完善就业教育体系、注重跨学科融合、深化产教融合等措施,向“新”向“质”奋力探索高校就业工作新路径,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努力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学院。本文为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项目创新创业与就业教改专项课题(HNJG-20230507)阶段性成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