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8月0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李培隽盛赞《楹联里的湖南》——
“以小切口做出了大文化、大情怀”

    李培隽。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持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沙兆华

  7月27日,中国楹联学会会长李培隽应邀专程来湘,参加由中国楹联学会、湖南省文联、湖南日报社联合主办的新时代楹联文化传承与创新暨《楹联里的湖南》学术研讨会。

  因“联”爱“湘”,因“联”系“湘”。这是他近一年来第3次到访湖南,追寻着湖湘楹联文化的魅力。7月27日上午,记者专访了这位中国楹联学会现今“掌门人”,感受他浓浓的湖南楹联文化情结。

  被一联“圈粉”追随至今

  联之高下,首以意胜,立意新奇,别出心裁的楹联,能让人始终记住,成为了一生的诗句。   

  当被记者问到,有没有被湖南的经典楹联打动过?李培隽表示,自己年轻时是文艺青年,未到湖南但已被湖湘楹联文化滋润着文学梦想。

  湖南楹联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千古名联,还有以岳阳楼为创作载体,体现忧乐精神亘古及今的经典楹联作品。

  李培隽告诉记者,年轻时身处文化资源匮乏的年代,遇到好的诗句、楹联,就会认真地抄录在小本子上。当时看到清嘉庆巴陵知县陈大纲咏岳阳楼的“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一联,他就认真地抄录下来,感觉朗朗上口。此后,随着阅历不断增长,到各地饱览题联,再揣摩这首联,才悟出此中精妙,短短两行联语,既写景又抒情,将游览到湖山之美的忧乐与百姓忧乐相互对照交织,抒发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让人回味隽永。

  李培隽赞叹,在两行之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共识、道德规范、精神风貌和情感寄托,成为温润心灵、启迪心智、广为传颂的作品,在湖湘楹联中,这样的名联佳对信手拈来、比比皆是。楹联文化一脉相承,湖湘弦歌千年未绝。湖南现在是我国“四大楹联强省”之一,以湖湘楹联七子为创作代表,将当代的楹联创作与理论研究推向了高峰。楹联的普及教育、现实应用和创新景象一片繁荣,在湖南这片蓝墨水流淌的土地上,楹联文化也如同洞庭湖水波澜壮阔,让人始终仰慕、追随。

  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楹联文化至今有千余年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耀眼璀璨的一部分,传承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如何推动新时代的楹联创作,对此,李培隽有着从“高原”迈向“高峰”的楹联发展观。

  他说,“楹联习俗”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是人民大众。楹联并非高居庙堂楼阁,也不远在江河湖海。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挂上吉祥喜庆的春联,楹联随着传统的民俗,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楹联文化与时代同步,才能常长常新,焕发生命活力。李培隽表示,楹联文化的发展现在已经处在“高原”上,这个“高原”包括新时代、新内容、新形式、新应用。但他坦言,当下喜欢楹联文化的人多,相较之下,创作楹联的人较少、传世精品力作还不多。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李培隽表示,当下首先是要抓好楹联文化普及,然后要抓好提高工作。普及与提高是楹联艺术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楹联事业、楹联文化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打造出具有时代意义、艺术高度的“高峰”作品。

  李会长又表示,楹联文化传承与创新,希望在青年。青年不但要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大地,他希望青年多拿起笔,用包括楹联在内的众多文学方式,讴歌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富饶美丽的家乡、蓬勃向上的青春。同时,他也寄希望于湖南继续书写出楹联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推动楹联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不愧是楹联里的“文化中国行”

  “赏楹联小品文章,知湖湘大美天地。”去年4月,湖南日报社新湖南客户端策划推出大型文化专题报道《楹联里的湖南》,让楹联文化插上了融媒的翅膀,李培隽欣然为该专题报道题词勉励。

  《楹联里的湖南》让楹联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主流媒体的特别聚焦,从沉寂走向热烈,焕发出新的生机。今年,专题报道团队跨越北京、江苏、山东、广东、山西、甘肃、新疆、四川等地,来了一次楹联里的文化中国行。“楹联出湘”,行走在祖国大地,换一个角度看楹联文化的交流互鉴与融合发展,报道一经推出,得到了广泛称赞。

  “切口小而精,立意高而远。”李培隽盛赞“楹联出湘”是又一次大胆创新,他认为,报道跳出湖南的地域,跟随着湖湘名人领诵楹联的文化历史足迹,彰显着他们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崇高理想、精神风范,小切口做出了大文化、大情怀,为楹联文化普及和传播做出有益探索。

  “希望不断扩大报道受众面,这次《楹联里的湖南》学术研讨会的举办,不仅是一次专题报道的总结会,也是一次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推广会,更是一场听取建议分享经验的学习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办好这个栏目,持续打造品牌影响力、美誉度,占据楹联文化报道的制高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添一域之力、增一域之光。”李培隽如是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