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流
暑假到来,研学游迎来了旺季。近年来,这一融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旅游新模式,受到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热度上去了,问题也来了,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参加的研学游充其量是“到此一游”。
不可否认,开展研学旅行,推进营地教育,鼓励孩子们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对开拓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都很有帮助。特别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全面“双减”政策的实施,更大地释放了市场需求,使研学旅行市场的空间不断扩大,成为文旅消费重要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研学旅行市场,也出现了“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等现象。有家长曾表示,研学游说的是“在享受自然野趣的同时走访不同的家庭,参与农事活动,学习独立生活技能”,然而实际行程的5天中只有一天半的活动与该主题相关,剩下的均以山野徒步、溯溪玩水、摸鱼捉虾、蔬果采摘等活动“充数”。也有家长吐槽,孩子到北京参加文化研学营回来,满脑子都是在北京环球影城玩了什么项目,买了什么玩具,感觉没多大收获。
目前,研学旅行的活动种类繁多,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机构打着“教育”的幌子,将学生们带到旅游景点,实际上仅仅停留在“到此一游”的层面,教育内涵和价值大大缺失。更有甚者,一些组织者为了谋取眼前利益,不惜雇用“黑车”、降低餐饮质量、聘用无证“黑导”,连孩子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
暑期研学游,不能有“热度”没“尺度”。必须引导研学旅行向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真正让孩子们“研有所学,研有所得,研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