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会健康地“愤怒”

  老师:

  我在外是温和好相处的人,在家却特容易发火。孩子没能自主完成任务、家人间不同意见的小事,都容易让我发怒。发完脾气后我又很自责。为何我总容易对身边亲近的人发脾气?

  英子

  英子:

  愤怒情绪是当我们感受到不公正、失望、受到威胁时,自然产生的一种正常情绪反应,往往与维护自己应有的权益、尊重、边界密切相连,助力底线或边界不被侵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愤怒类型有三种。一是掩饰性愤怒,如未被意识到的回避型、不敢爆发的怯懦型;二是爆发性愤怒,如快速而突发的暴怒、羞耻性暴怒;三是长期性愤怒,如习惯性的、仇恨性的愤怒。由此需要觉察,在外面人际交往中的“温和好相处”,是真的没有愤怒情绪,还是以压抑方式掩藏了愤怒,而在亲近、安全的家里愤怒获得了异地释放?

  人们常说,我们把最好的脾气都给了陌生人,却把最差的一面留给最亲近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亲近关系让我们感觉更安全。陌生人、同事等,因其不稳固,需要我们调动防御去维护。而亲密关系作为我们最内层的核心关系,情感安全度更高,哪怕得罪了修复的代价也最小,更容易自如地表达情绪。二是亲近关系易让我们的期待值升高而人际边界降低。正因亲密,我们在无意识中易对家人怀有更高的被理解、被支持、被照顾的期待,甚至混淆了自我与家人的边界,不自觉地投射了我们理想化的期待,感觉内心所思所想,无需多言也可被懂得,一旦失望即刻崩盘。三是亲近关系容易让人自恋受挫。在亲近的关系中,我们希望能全然被懂得和被包容,一旦感受到被针对、被忽视、不一致,自恋性暴怒即发生。

  虽然说愤怒是表达需要、保护自己的一种力量,但表达不当,就会伤害到与家人的关系。经常性地发怒,还容易引发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身体疾病,所以需要我们学会健康地“愤怒”。

  首先,要被允许。从某种角度看,愤怒是一种积极、强烈的信息交流,是在尝试修复受阻的连接,把世界修复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愤怒本身不是错,是我们的内在需求未被满足的正常情绪反应,帮助我们真正理解内心在乎的事或者脆弱的部分。长期无法体验和表达愤怒的人容易感到无力、无能,看见并理解自己的愤怒,反而更能捍卫自己的权益,修复人际边界。

  其次,要早提醒,不累积。负性情绪是有累积效应的。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习惯了“忍”,不及时表达和解决问题就可能演变成“忍无可忍”。一旦觉察到情绪,就需要尊重情绪,做出提醒,不忽视。如发出预警信号,告诉对方“听你这么说,我感觉不太好”,或书写情绪日记等,让情绪适当“流动”,不累积。

  最后,要立边界,恰当表达。学会在亲密关系中保持边界意识,亲人也是“他人”,恰当地表达愤怒,而非愤怒地表达。学会用他人能理解的方式清楚表达生气的原因及期待的具体目标。如“当你……我感到……我想要的/希望的是……”这种非暴力性沟通,或提前预演容易引发愤怒情绪的场景,练习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愿望。

  总之,越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应对模式,学着理解并恰当表达愤怒,能让我们更好地与自我和解,更理性平和,拥有更健康美好的人际生活感受。

  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团队:程燕(湘潭大学) 龚勋(长沙理工大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