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湘江副刊·湘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洞烟云

  石光明

  龙洞烟云,是临武古八景之一。

  最早记载临武龙洞的,是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临武县志。志云:“龙洞在县北二十里,石潭中有石龙,约一丈余,鳞爪具备,唯首潜入潭水中……洞口时有烟雾结聚,盖龙气也。”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初四,徐霞客深入龙洞,涉水考察石龙,写有约900字游记。

  国内以“龙”命名的山水洞穴数不胜数,各有胜迹。临武龙洞的神奇,在于它独有的“鳞爪具备”造化天成的石龙,“潜龙在渊”毓化风俗的幽秘,更因为洞口魔幻般结聚的“龙气”,千百年氤氲不散的“烟云”,引人入胜。它把神话与现实、历史与人文堆积融汇,营造出神秘深邃的审美感。

  龙洞位于石门村后龙山,隐在山腰深处,徐霞客记录的“翠微隐约,青翠之山色间”。

  庆幸龙洞还未搞旅游开发,我们能看到原始风貌的洞窟。

  不由得想象起徐霞客当年探游龙洞的情景来。

  这一年,52岁的徐霞客由蓝山入临武。虽已游历众多名山大川,当听说附近“有龙洞甚奇”,仍不顾身体发热,抱恙步行十余里,亲历龙洞探秘。读其游记,文辞精彩,意境幽杳,如身临其境。徐霞客是世界最早的洞穴学家,考察过众多岩溶地貌,竟对龙洞赞叹不已:“即此已足压倒众奇矣。”“此洞品第,固当在月岩上”。

  龙洞观龙气,是可遇不可求的。徐霞客就没遇上,游记中无记述。我们运气不错,洞口十米开外,便清晰见洞内雾气氤氲,仿佛潜龙在吐纳。可能是天气阴雨,洞内外温差较大的缘故吧。进入龙洞,穿过“百柱千门”,眼花缭乱之际,同伴小声唤道:瞧,立佛!定睛一看,灯光前,一尊石佛剪影巍然,仿佛在告诉我们,潜龙就在里面了。

  透过袅袅烟云,我仿佛看到了韩愈的身影。韩愈是唐朝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与张署一起到临武的。上一年关中地区大旱,灾情严重,而京兆尹李实却谎报粮食丰收,依旧横征暴敛,韩愈为民请愿,上《论天旱人饥状》。但韩愈高估了唐德宗,低估了李实。李实仗着是皇室宗亲,欺上压下,结果唐德宗听信了李实的蒙蔽和谗言,反将韩愈贬往僻远的岭南,任连州阳山县令,同僚张署附议也被贬为临武县令。韩愈在阳山的一年多时间,多次来临武,与张署过从唱酬频频。

  据研究者考据,这段时间韩愈写了散文《龙说》。韩愈是否到过石门龙洞,史料无载,但以他对人文风物的敏感,一定听说了石龙奇观。他触景生情,撰《龙说》咏物言志,寓意深远。以龙喻圣君,云比贤臣,认为君要圣明,臣要贤能,良好的君臣关系,应该像龙与云一样,“龙嘘气成云”,而“云从龙”。《龙说》虽未具体描写临武石龙,却把龙洞烟云深处的哲学思辨解释出来,丰富了龙文化的历史底蕴。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临武龙文化发育繁衍尤具特色。石门村是个古村,此地习俗,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龙抬头”,村民除了剃龙头,采龙气,吃龙食,还集体舞龙,十里八乡都汇聚到这里,祭祀神龙,龙的形象和寓意,深深烙印在了村民的心里,融入百姓的家常烟火、风俗习惯和休闲娱乐之中,体现着人们“龙的传人”的自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