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丹丹
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的美育与德育融合至关重要。美育和德育,两者看似相互独立,实则关系紧密。美是主观的、感性的,而德是有标准的、理性的。美育是净化心境,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素质和能力;德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和对行为的塑造,目的是增强道德修养。因此,推动美育德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不仅是高校做好自身思政工作的重要发力点,也是突破美育单一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政教育与美育、德育沉浸融合有着坚实的理论根基。2023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因此,应遵循美育德育、思政教育以及学生成长规律,贯彻“五育”并举理念,结合学生专业学习,促进交叉融合、协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思政课堂内的美育与德育融入。当今社会,政治、文化与艺术息息相关,艺术作品不仅在审美上丰富学生的心灵,更考验着学生对社会性话题的判断能力。比如,一幅政治漫画或许是解析权力关系的入口,学生可以从中领略到社会的多样性,发现社会的脉络,思考其中的政治影响。一首充满现实关怀的歌曲或许是传递深刻社会观察的信息,学生能“嗅出”人生的酸甜苦辣,领悟到歌手对现实生活的关切。一篇汇聚中华智慧的经典名著或许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支柱,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社会现象相结合……融入美育与德育元素后,课堂上的教师不再是单一的主导角色,学生不再是完全的被动接受者,思政教学更富创意和灵活性。
美学理论下的美育与德育融入。高校美育与德育的价值体现在对大学生思想层面的积极影响上,将美学哲学的专业理念融入美育活动的设计中并适时调整,通过创新载体,探索高校美育与德育新途径,进而让学生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与德育元素,坚定文化自信、提高自我认知。
美学理论下的节目欣赏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美学理论下的剧目演绎是在艺术作品的表演中获得品德的升华共鸣,学生通过研究传统经典、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生百态,拓宽了个人阅历。美学理论下的科研实践应注重对“艺”的研究,将课内学术与专业元素融入社会实践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高校美育可以通过全面的美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引导情感认同,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由此,高校思政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审美教育中,帮助大学生明确美的内涵,理解美的真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效激发和增强该群体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同时,以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相结合,拓宽育人渠道,深化育人成效,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中的美育与德育融入。在社会服务、社区美育、志愿服务等美育实践中,高校美育能够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美育可以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内容,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韵味。融美育理念于当前的高校行政管理之中,凸显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管理,就能进一步克服行政化、科层化给学生带来的抵触感,使学生对高校管理增进情感认同。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美育与德育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欣赏美、宣传美的人。
思政教育中的美育与德育融合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积极作用。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科技水平结合起来,创新完善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机理,促进高校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文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722022DS01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