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穗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时指出:“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如何培养学生当好大先生?关键在于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成长。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不仅科学阐释了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教育理想、情操与境界,引领我们从六个方面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
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精神”的传承与时代性转化,充分体现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提炼根植于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广泛吸收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士大夫精神”,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师者”形象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教育家精神充分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教育家精神从政治灵魂、鲜明品格、本质要求、不竭动力、崇高情怀、宏大格局六个方面生动形象阐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教育战略思想。这启示着广大教师:应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综合国力竞争与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联系,体悟“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的价值内涵;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理解并发扬“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教育家精神充分体现了执着、殷切的大爱情怀。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回访记》系列报道中,有一段视频火了:来自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陈潇潇表示,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坚定了回到乡村投身教育的想法。网友们点赞的,正是那份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教育家精神是在“四有好老师”的基础上对教育家情怀的升华表达,将“有情怀”延伸至“深广情怀”。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到“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从“调整优化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到“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贵师而重傅,意深行笃。
深刻把握推进教育家精神实践的有效路径。推进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对教师德性的教育。一是要强化制度约束,以规范明确责任。推动崇高师德建设,辅以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等外在制度约束,在明责中强化师德认知。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应完善师德师风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和奖惩相结合的机制,强化对师德的规引,确保师德规范的落实。二是要加强师德涵养培育,以教育促进提升。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善用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全面掌握影响教师主体德性养成的因素、摸排主体德性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德涵养专题教育,唤醒教师主体师德的自我建构意识。要破“五唯”,通过教育教学评价、职称评聘制度等配套改革,优化教师立德树人评价机制。
以铸魂育人践行教育家的使命担当。为了培育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高校要全面构建和筑牢铸魂育人的教育体系,增强教师铸魂育人的使命担当。要深化“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形成党务干部抓引领、管理部门抓教风、教师队伍抓学风的协同“作战”模式;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将思政价值引领贯穿于大学生入学教育、创业就业等全过程;积极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全方位拓宽教育渠道,增强铸魂育人效果。要落实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把“教育家精神”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以教师的主体性实践促进教师回归本位。教师的主体性实践是教师对自我经验的辨识、反思和超越过程。以教师的主体性实践来促进教师回归本位,一是要促进教师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广大教师需通过系统性自我观察来反思教学言行,通过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家校沟通来优化自身职业行为,增强“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二是要促进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教育实践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讲究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教师要通过终身学习来更新专业理念,增进专业知识,拓展专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作者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