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育兵
在重庆,有一条特殊的地铁线——轨道交通4号线,每天都有一群老人背着背篓搭乘地铁去市区卖菜,卖菜完后又乘地铁返回。这道特殊的景观在网上受到围观和点赞,当地人也给这条地铁线起了个名字:“背篓专线”。
这条“背篓专线”虽然现在成了“网红线”,却是经历了一番风波。起初,有人明确对这类特殊乘客采取排斥态度。后来也曾有人提出,交通高峰时段地铁人流密集、空间有限,携带大型物品会占用过多空间,给其他乘客出行带来困扰,甚至可能损坏公共交通设施,因此建议在早晚高峰时段禁止乘客携带菜筐等大型物品。
对此,重庆轨道交通管理方面这样回应:只要行为和物品合规,就不会干涉。如有乘客发现卖菜老人带上车的菜有气味、汁水,弄脏车厢,可来电反映,地铁配有保洁,工作人员也会上前处理。事实证明,管理方面作出了正确而明智的选择。
客观而言,菜农们选择乘坐地铁进城卖菜,考虑的是往返便捷和低成本付出。“背篓专线”为他们开辟了高效进城之路,使他们能够更快地将新鲜农产品送达城市的各个角落。城市管理者面对这一特殊乘客群体,需要有更高的管理能力和个性化服务。从现况来看,车站提前开门、工作人员热情引导,这些细致入微的举措都体现了对菜农的尊重与关怀,让地铁不仅仅只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成为了一座连接城乡、沟通人心的桥梁。
“背篓专线”的运行,传递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城市的发展既要追求现代化与高效性,又要保持对多元群体的包容与关怀。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应忘记那些为生活默默付出的人们。他们的存在,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努力,也是城市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给予理解和包容的,不仅是城市的管理者、地铁运营方,也包括广大乘客。秉持温暖的城市情怀,采用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就能化解矛盾、达成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