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孟河
通讯员 覃雨田 许大晴
过桥、上盘山路,12月28日,记者驱车前往平均海拔700多米的高山苗寨凤凰县吉信镇火炉坪村。
村口,修缮一新的郑培民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前,一排松树挺立;村部四周,成片的油菜,绿意盎然。
“以前山路弯弯靠肩挑背驮,现在路修通了;以前缺少产业,现在瓜果蔬菜种植、猪牛羊养殖红红火火;以前村民纷纷外出打工,现在不少人回来了。”老支书龙玉虎向记者讲述村庄的惊人蜕变。
一条公路,见证蝶变
火炉坪村地势陡峭、群山环抱,曾是一个纯苗族聚居贫困村。过去,下山出行是村民面临的第一大难题。
2001年夏天,长达14公里的火禾公路通车,打开百姓致富的大门。
火禾公路旁,总能看到一个穿着荧光马甲的身影。那是村民龙志文,正认真清理路面杂物,78岁的他步履矫健。7个自然寨、375户房屋靠山而立。龙志文告诉记者,曾经的火炉坪,就是一个“孤岛”。为把西瓜运出去卖,在路两头牵一根几百米长的钢丝,用箩筐“溜”西瓜。“那时候是真难啊!”龙志文感叹。
对火禾公路,村民都格外珍惜,龙志文也成了20多年的“养路人”。
“改变千古羊肠道,火禾公路暖人心。”一首山歌,至今还在传唱。如今,道路平坦,一辆辆满载的货车,稳稳地行驶在火禾公路上。
红了产业,富了山民
走进村支书吴庆英家,屋里生了一盆炭火,烧得正旺。
“火炉坪变化真大!”吴庆英拿起铁钳往火盆加炭,“路通了,村民发展产业更有信心了,肯暗自攒劲了。”
今年,7组脱贫户欧国庆贷款发展烤烟80亩,1组脱贫户吴寿银贷款养殖生猪80头、家禽400只……吴庆英细细数来。
昔日的荒山变得热闹。火炉坪村近1600亩的土地上,种植着生姜、辣椒、西瓜、水稻、玉米等作物;山林里、房前屋后,活跃着220头生猪、120只山羊……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统计局驻火炉坪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毛光文说,2016年,省级示范社“群英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大伙发展产业积极性更高了。
4年前,村民龙文武,游子归乡:“家乡发展好,有赚头,还可以照顾一家老小。”“80后”龙文武,养殖4亩黑斑蛙,卖蛙、卖蛙苗,每年增收近8万元。
翻看龙文武的抖音号,视频中,蛙群跳跃,如欢快的音符。龙文武笑着说:“日子嘛,是奋斗出来的!”
2022年,火炉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200元,是2013年的7.5倍,村集体收入由0元增加至10万元以上,高山苗寨百姓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一所村小,点亮乡村
一座村小,掩映在青山绿水间。
“培民学校”,4个大字在阳光下闪耀。曾经“白天带铺盖,晚上睡教室”的校园,如今白墙黛瓦、窗明几净,孩子们在操场上尽情奔跑,欢笑声在山间回荡。
1997年至2000年,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一直负责联系帮扶火炉坪村。2004年,为缅怀和纪念郑培民,火炉坪中心完小更名为“培民学校”。
“90后”村民吴孟芝,从“培民学校”毕业后,学成归来,在学校任教,传递乡村教育的火种。
22本日记、27封信件、58件实物、163张历史照片、30分钟视频……在总用地面积909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68平方米的“郑培民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吴孟芝如今兼职讲解员,向来访者动情地讲述郑培民的光辉一生。
夜幕降临,近200盏太阳能路灯,点亮了10平方公里的火炉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