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于2022年底已达10.67亿,网络普及率高达75.6%。网络空间已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可见,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社会长治久安、经济繁荣发展、文化自信兴盛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关键。
当前网络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积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弘扬社会正气,深化网络文明建设,推进网络治理工作,使网络生态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网络生态仍然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和难点瓶颈。主要表现在:
网络错误思潮不时涌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的网络错误思潮时有发生,应当引起高度警惕。
网络舆论乱象较多。博客、微博、QQ、微信和网络论坛等均实现了网民的发言自由,这在为人类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真假难辨的网络舆论出现。比如,网络公关、网络推手、网络删除、网络评论和网络置顶等控制或影响网络舆论,对网民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带来很大的挑战。
网络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人利用网络散布色情材料、传播虚假消息、进行网络欺诈和网络暴力、实施网络辱骂和网络欺凌、违背网络诚信和兜售非法物品等,这严重影响了网络生态,误导了网民思想。
毋庸讳言,建设良好网络生态,必须着力解决好上述问题。
建构网络人际信任是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的关键之举
构建网络人际信任正是人们共建共享良好网络生态的关键之举,它有助于增强网民沟通交流和理解信任、化解网络认知分歧、保障网络和谐稳定。
建构网络人际信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建构网络人际信任,这不仅在于网民扩充知识和提升网络技巧,更需要培育网民诚信品格、陶冶网民道德情操,促使网民养成遵诺守信的行为习惯。
建构网络人际信任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客观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网络人际信任是具有信任价值导向的人类文化,其实质是通过网络延伸与扩展传统信任文化、公民道德规范。
建构网络人际信任是增强网络交往实效的现实要求。建构网络人际信任需要处理好网民在信息交往、情感交流和经验分享中的关系,增强网络交往的吸引力,加强对网民心理、知识和情感的正向牵引力。
建构网络人际信任的建议
以提升网络主体道德素养、增强网络交往实效和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为目标,本着坚持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共同构建网络人际信任。
坚持正确价值引领,深化网络主体认知信任。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跟进网络诚信教育、推进网络信任文化建设、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诚信教育应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帮助网民辨明方向、找到真知、增强自信。网民价值认同是做好网络空间治理工作的根本,为建构网络人际信任奠定基础。
注重网络交往体验,深化网络主体情感信任。建构网络人际信任的过程既是网络信息传播和反馈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和融合的过程,兼具工具理性和情感特性。养成深厚的网络情感信任是网络交往顺利开展的基础和手段。
健全网络治理体系,深化网络监管制度信任。监管制度是重要的治理因素,也是信任的重要来源。网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长远化发展不仅需要网络道德“软制约”,更需要法律制度“硬控制”,守护公平正义、捍卫美德善行、惩治险恶丑陋。网络人际信任事关道德教化,也事关法制保障,需要将道德引领和法律制度规范紧密结合起来。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项目(XSP22YBC311)、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22B0237)、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一般项目(2021YJ04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