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笑雪 通讯员 张棋铭
●浙江日报记者 李世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勇军 吴传娟
●四川日报·川观新闻记者 张庭铭 张敏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一片“叶子”,跨越山海、温暖而来,点燃产业振兴之光,照亮增收致富之路。2018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捐赠的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落户湖南、贵州、四川3省5县,给当地百姓带来党的温暖和致富希望。
经过4年多努力,“白叶一号”在3省5县深深扎根,陆续进入丰产期。“感恩苗”长成“黄金茶”,在更多山村续写“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
全国两会期间,湖南日报联合浙江日报、贵州日报、四川日报,跟随一片“叶子”的奇妙旅程,见证当地群众生活变迁,感受浩荡党恩和浓浓深情;连线湘浙黔川四省代表,共话乡村振兴新愿景。
心怀感恩,从“浙”出发
【讲述】
“白叶一号”:
我是一片茶叶,名字叫“白叶一号”,是安吉白茶的茶树品种,以口感清香鲜爽闻名。我的祖先生活在浙江省安吉县一处高山上,被农业科技人员发现后,通过扦插技术让后代“下了山”。
在安吉的山村,我们安了家,带旺了产业,带火了旅游,让乡村更美了、村民钱袋子更鼓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讲的就是我们的故事。
2018年4月,安吉县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就此作出重要指示,肯定他们的做法,让乡亲们备受鼓舞。“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传遍了茶园。
2018年下半年,带着嘱托与厚望,我们从“浙”出发了!我们要跨越山海,装扮偏远的乡村,点亮贫困的角落,让那里的百姓像黄杜村的乡亲们一样富起来。
【云对话】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是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生动案例。
以“白叶一号”为代表的白茶产业是支撑安吉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也是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余村多年来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共富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大余村”共富建设,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乡村经营,每一步的探索,都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考察。
乡村的客流量多了,如何进一步集聚人气,充分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我到村民中询问意见建议,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吸引更多人到村里投资兴业。
经过一系列调研和“头脑风暴”,2022年,余村决定向全球招募合伙人,吸引更多人才、项目落地,赋能乡村发展。和传统招商引资相比,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招引的不仅是项目,更是各类人才。他们带着项目、技术、理念而来,而余村则在房租、贷款、推介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双方实现共赢。
如今的余村,村强、民富、景美、人和。2022年,村集体经济达到了13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64863元。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党给的,今后余村会坚持党建引领,用好群众工作“传家宝”,继续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
到湖南,寻找向往的生活
【讲述】
“白叶一号”:
跨越1200多公里,我们来到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住进了古丈县翁草村660亩的基地家园。这里空气清新,民族风情浓郁。
引水、施肥、除草……为了让我们茁壮成长,帮扶单位和乡亲们想了不少办法。新修4.1公里的产业路连成网,把茶园与村寨连通。湘浙两地专家时常来看望,帮助我们强身健体。
土地流转、培管、采摘,我们成长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让乡亲们有收入。古丈县3个村116户430人因为我们而脱贫增收。2022年,仅劳务用工这一项,我们就带动脱贫户每户增收约5000元。
湖南卫视在翁草村拍摄的节目《向往的生活》播出后,茶园越来越热闹了。一拨拨游客慕名而来,茶园观光、体验茶事,与我们近距离接触。苗鼓、苗绣登上舞台,农家乐、民宿开得红火,翁草村成了“网红村”。
看着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脸上挂满笑容,我们也感受到了幸福的滋味。
【云对话】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龙献文:
“白叶一号”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温暖关怀,对于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湘西州,以及古丈县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特殊意义。
我所在的牛角山村,就在翁草村隔壁。我见证、参与了“白叶一号”落户的过程。
2018年5月,我到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学习考察,认识了黄杜村党支部书记盛阿伟,在交流中得知,黄杜村准备捐赠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到贫困地区。
如果部分茶苗能落户古丈县,既能带来直接的产业收益,又能给当地干部群众莫大鼓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后,我积极向国务院扶贫办、农业农村部争取。各方共同努力,促成了这段佳话。
“白叶一号”项目落地,带动当地400多位贫困户脱贫。去年3月到4月份的采茶季,茶农采摘鲜叶1000多公斤,制成干茶200余公斤,村民仅采茶收入就达8万余元。
如何让产业发挥最大效益,让更多村民因此受益?我想,应该形成种植规模,把本地品牌打响。我带着牛角山村的乡亲们同步种植了530亩“白叶一号”,这两年每年平均销售收入达50多万元。为了提高茶叶品质,我还和附近20多个种茶土专家到黄杜村学习白茶种植技术,回来对茶农进行技术指导。
现在,“白叶一号”的茶园连成了片,产销两旺,还吸引了不少游客,村民收入越来越高。
今年全国两会,我带着“白叶一号”茶叶来到北京,还带来了关于支持湘西新时代红色文旅茶叶“一路两链”大产业路(链)建设的建议,让更多人关注这片“金叶子”。饮水思源、不忘党恩。作为一名来自基层农村的代表,我将带领乡亲们继续发展好茶产业,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在贵州,唱响“致富协奏曲”
【讲述】
“白叶一号”:
经过蜿蜒曲折的公路,绕过云雾缭绕的山头,我们在贵州普安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雷山县4200亩地里扎根。这些土地中,有一部分过去是荒地,因为我们的到来,有了生机。
普安县建起了感恩茶园,构建了利益分配机制,企业、合作社、利益联结户、土地流转户都能有合理收入,大家对待我们更加用心了。我们还被做成红茶,在市场受到欢迎。
“屾山白叶”——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我们有了新名字,这是当地为我们量身打造的品牌。
在雷山县,我们被送进加工厂,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烘干、分装、打包。华丽“变身”后,身价大涨,走向长三角、珠三角市场。
“‘白叶一号’青又青,长在茶山绿茵茵。采得茶叶来喝起,含在口中甜在心。”当地茶农创作的山歌,如同一首致富协奏曲,唱得我们心潮澎湃。
【云对话】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西市雨朵镇党委书记付庆梅:
“白叶一号”种植喜见成效,续写共富故事,让我深刻感受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发展特色产业至关重要。
茶叶,也是雨朵镇的重要产业之一。近年来,我们依托自然环境条件,把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助民增收、助地增效作为切入点,全力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茶农就业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为了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我们还先后引进企业、专业合作社落户,推动农业产业化,让“小茶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大作用”。
如今,雨朵镇逐步形成茶业带动、茶农参与的良好产业局面,以龙场茶示范带动辐射到全镇,引导茶农种植茶叶超过1500亩。“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也在雨朵镇上演。
除了茶叶,我们还着重发展特色韭菜、高粱、食用菌、圣女果等产业,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建起分拣工厂、冷库等相关配套设施和项目,从生产、保存、加工、销售等方面规划较为完整的产业发展路径。
茶林绵延、牛羊成群、瓜果飘香……如今,雨朵镇特色产业多点开花,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我心情十分激动,深感责任重大。我将立足本职,勤学勤思,多研多悟,围绕乡村振兴等方面多提合理建议,在履职中用心用情用力写好“代表作业”、交出“履职答卷”。
扎根四川,“叶子”也很“潮”
【讲述】
“白叶一号”:
在四川省青川县,我们到青坪村、柳河村、固井村等村庄落户。
刚来的时候,我们遇到了挑战。青川绝大多数土壤为黄壤,肥力不足、有机质含量低、透气性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村民们施有机肥、种绿肥改良土壤,还栽植了营养袋苗,让我们生活得很“巴适”。茶产业工作专班也成立了,护航我们健康成长。
农业科技人员为我们建起“数字驾驶舱”。通过这个“神器”,可以观察茶苗长势,了解土壤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字化管护。有了它,浙江安吉的专家足不出户就能指导青川茶农的生产。扎根乡村的“叶子”,也可以很“潮”。
现在青川有了7075.5亩的基地大家园。在大家的用心呵护下,我们品质不错,一斤干茶价格达到2000—6000元,去年为当地带来530余万元收入,初步完成了使命。接下来,我们还准备大显身手!
【云对话】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大英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唐利军:
作为一名来自四川的农业服务工作者,我一直关注着“白叶一号”在青川县落户、成长的过程。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实现产业振兴,稳固的增收模式和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缺一不可。我注意到,这两方面,青川县在种植“白叶一号”白茶过程中都探索得很好。
要实现产业振兴,必须让参与到该产业中的群众都要有钱赚,形成利益共同体,产业才能长久发展。就目前来看,青川探索的“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委托经营拿酬金+村集体分红得现金”机制,让土地转包农户、茶园承包人、管护务工人员、茶苗受捐农户、基地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五方”都实现了互利共赢和稳定增收。
除了研究产业增收机制,我还很关注农业的科学种植、养殖技术。
青川县在种植“白叶一号”过程中采用了种植管理数字化系统,运用互联网技术和远程会诊系统对种植田块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土壤墒情、土壤微量元素数据实施全方位的监测。这让以前粗放的种植变得精细起来,为茶苗的健康成长和以后大规模产业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认为,青川县种植和发展“白叶一号”白茶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产业发展样本,对于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县(市)如何借助外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很有借鉴意义。
为了让更多群众受益,我建议,浙江省、四川省、湖南省、贵州省联合起来打造“白叶一号”种、管、销体系,让这种增收模式更有生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可在浙江设立培训基地,让川湘黔三省的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学习,建立梯级人才库,让白茶产业得到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