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心
理论的生命力、影响力,既取决于理论的深度,又取决于理论流传的广度。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好理论宣传阐释工作是关键。
列宁曾提出一个著名公式: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只有通俗化、大众化的理论宣传,才能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真理的力量真正转化为迈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是十分生动的,因而我们的传播也应该是生动的。现实生活中,有的理论宣传高高在上,群众听不懂;有的讲得千篇一律,百姓不爱听。不考虑大众的认知水平、接受习惯、思想症结,从内容到形式脱离群众、凌空蹈虚、自娱自乐,这样的理论宣传群众当然不喜欢。只有在通俗化、大众化上下功夫,坚持平实、朴实、切实,才不会让理论宣传流于枯燥的说教、抽象的推理和空虚的展示。
理论大众化,需要表达通俗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演讲、调研讲话时,总是用朴素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述理论道理,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让人舒服、信服。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换成群众语言、日常语言,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才能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清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透彻,使人们感到深邃的理论可亲可近、可学可用。近年来,《社会主义有点潮》等电视理论片、《新征程面对面》等通俗理论读物之所以受到广泛欢迎,根本就在于采用了符合时代特点的理论宣传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阐释政策和理论。从“非凡十年”重大主题宣传、“大道向前”融媒体报道,到《思想的旅程》《总书记来信》专题片……这些接地气、显锐气、有生气的理论宣传方式,受众一听就明白,一看就清楚,真正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基层、走进群众。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也是理论宣传通俗化、大众化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群众对理论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看政策理论能帮助他们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当前,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不一,基层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群众的思想认识状况各异,这就要求理论宣传必须“入乡随俗”,基于不同主体、分为不同层次、聚焦不同领域、针对不同对象,打造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理论传播产品。积极回应基层所想、群众所惑、百姓所盼的理论,给人以启迪和引导,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澄清模糊认识,自然会受到人们欢迎。
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焕发出巨大的能量。党的创新理论越丰富、越发展,促进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要求就越迫切,理论武装群众的工作也就越重要。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只要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通俗化、大众化上下更大功夫,不断提高理论宣传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让群众在学习和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解渴、管用,就一定能让思想伟力激荡三湘大地,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