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是培根铸魂的重要方式和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融合发展的催化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学校美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并在课程教学、师资建设、条件改善、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各级各类学校应高度重视美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坚持将其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环节,下大力气破瓶颈补短板、改进美育工作、提升美育品质。
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美是能力,更是素养。人们对于美的感知,是通过后天习得的。美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各级各类学校作为美育主阵地,须牢牢把握正确美育方向,积极丰富艺术课程门类,同时利用各学科资源开展美育教育,让学生掌握美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造就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听出美的耳朵”,能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内建立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艺术工作坊等特色化美育场所。
遵循美育科学规律。儿童青少年在生理、智力、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富有阶段性特征,其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循序渐进的。为此,应加快构建大中小学美育教育融合机制,做到不同学龄美育教育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连贯。比如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充分发挥儿童本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引导其参与信笔涂鸦、做小手工、唱歌跳舞等活动,培养他们对音乐、美术的兴趣;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直到大学阶段,一方面应使学生继续保持好奇心与想象力,另一方面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获得对“美”的规律性认识,并掌握一些基本技艺。
加强美育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要实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的远景目标,加快培养和培训大批合格的美育教师已成为当务之急。美育学是以美学、艺术学与教育学为主交叉而成的应用型学科,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艺术教师,为学校开展美育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专门从事美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较少,影响了美育实施成效。鉴于此,建议教育职能部门加快建立美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动改进美育教师培养方案,建立起由理论类、艺术实践类和教育类三大类课程构成的复合型美育教师培养“三合一”模式,加强美育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与此同时,为缓解美育专业教师缺乏、开不全美育课程等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应深入发掘优秀互联网课程资源,用以丰富学生美育课程,积极依托新技术、新方式、新渠道开展美育教育。比如充分发挥新媒体全方位数字化、交互性、个性化、超时空性等特点,用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艺术经典;邀请各类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拓展美育教育门类。
强化社会协同,延展美育平台。中国特色美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儿童青少年学会认知、创造美的事物,成为具有一定审美水准和文化素养、人格健全的现代中国人,全社会应积极倡导、努力推进美育教育。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戏院剧场等公共文化机构都是社会美育、全民美育的重要平台,应与学校携手,成为美育教育的课堂,让各年龄段学生都有接受适宜审美教育、深度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机会,真正达成以美养德、以德铸魂、化育人心的效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清醒认识到,艺术技能培训只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且不能以“考级”“升学加分”等种种功利目标,引导儿童青少年学习掌握某类艺术知识与技能。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