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昌波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三个高地”、长株潭一体化、“3+3+2”产业集群、22条优势产业链等重大部署,为湖南高校实现特色办学形成了长期需求、搭建了广阔舞台、提供了重大机遇。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校要牢记使命、着力创新、形成特色,全面增强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动力。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现人才培养高质量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培养高质量人才始终是高校办学的第一要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大学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高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简言之,就是培养的人才一定要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标准。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要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始终坚持“三个突出”:
突出教学工作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按照党的二十大“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将教学作为高校办学的头等大事、人才培养的第一要事抓牢抓实;突出德育在“五育并举”培养中的首要地位,准确把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深刻内涵,不断完善“三全育人”和“十大育人”体系,全面打牢学生的政治底色与品德根基;突出教师在“以人为本、产出导向”中的关键地位,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培养任务,引导教师回归初心、聚焦主业、潜心教学、矢志育人,切实履行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责任。
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实现服务需求高质量
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行业创新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力强不强、贡献大不大,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进程。地方高校必须立足自身的优势、特色,通过“三个融合”不断提升服务需求的能力、水平与贡献。
一是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以系统建构优势学科链与特色专业群为重点,深入推动内部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强化对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学科、平台、团队之间科技协同创新的集成支撑。二是促进科创有机融合。按照党的二十大“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要求,注重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技术开发类显著性成果的质量与水平,突出其对战略需求、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实际贡献和影响因子,形成鲜明的质量导向和贡献导向。三是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导向引领,建立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培育等方面的校企协同机制,合作培育、联手打造一批产教深度融合示范专业和示范企业,强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质量服务支撑。
以管理创新为动力,实现办学治校高质量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地方高校在开展管理创新中,首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学校章程的有关规定,为办学治校形成坚强的政治、组织和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地方高校要因地制宜、因需施策,抓住“三个重点”推进管理创新:
深化政校合作,通过增强服务贡献,不断深化校地合作关系,积极争取属地政府在政策、资金、资源、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开展对学校办学的指导,参与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为学校高水平育人和高质量发展持久赋能;强化目标管理,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学科、科研、教师、学生、用人等方面开展评价改革的“目标导向”,建立各领域、各学科、各学院、各单位的分层分类目标管理体系,深化以目标达成度为核心的绩效评价,全面提升管理运行效能;推进综合改革,瞄准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瓶颈问题,用好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指挥棒”,按照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总要求,系统实施教学、育人、科研、管理、服务等内部综合改革,全面激发干事创业的动力,不断增强办学治校的活力。
(作者系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