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琳
红色文化是党在百年奋斗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孕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养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要推进以数字化赋能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看得见、传得开、记得住”,实现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用数字复原过去,让红色文化“看得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收集、挖掘、修复和再现,是对红色文化科学保护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也是让红色文化因为有声有色有形而“看得见”的有效路径。具体来讲,一是广泛运用数据处理技术、人工智能识别等数字技术,用符号的直观性、立体感、代入感丰富红色文化,通过对故居、遗址、实物等进行数字摄影、全息拍摄,将分散的红色文献、纪录片、文物等系统化、集约化,转化成多形态、多主题、多层次的数字化红色资源,有效实现红色文化的数字化变革。二是借助VR、AR、5D等手段,将民间广为流传的红色英雄人物事迹,破损或消失的红色遗迹等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图像处理、音效处理等方式进行修复再现,全景深度展示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
用数字打造平台,让红色文化“传得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精品展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运用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化红色资源服务平台和共享平台,有效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让红色文化通过数字化场域延伸而“传得开”。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强红色文化数字化设施建设,如红色文化数字影院、红色文化数字图书馆、红色文化数字博物馆等,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感和表现力。二是以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与服务推广为重点,建设红色文化数字服务平台,通过科学分类和规范标识,构建红色文化资源大数据库和红色基因库,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升传播力。三是借鉴、应用数字人文的理念和技术,进一步提升展示水平,如建设数字纪念馆进行场景复原,结合场景体验、情景模拟、影视展演等实现红色文化动态场景化;呈现可视化红色文化地图,达到视觉、听觉、触觉体验相统一;充分运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介,对红色文化进行多维度创新表达和精准化传播,既符合大众心理诉求,又契合红色文化内涵,更好地提升影响力、增进情感认同。
用数字变革教法,让红色文化“记得住”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巨大的思想价值、教育价值和时代价值,是教育人、培养人、涵养人的精神沃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要充分运用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记得住”,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首先,建设红色文化虚拟仿真研修室,利用红色文化虚拟教学资源跨时空、交互性强等特点,打造沉浸式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触手可及”和“身临其境”,引导青少年在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强大魅力;其次,从红色文化中选择典型人物、典型故事、典型片段,通过创作微视频、微电影等打造专题式微课堂,引导青少年在参与中感知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再次,依托网络云平台,整合线上线下红色文化资源,以“线上红色讲堂、青年大学习”等方式,善用 “大思政课”,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引导青少年在践行中感悟红色文化的价值真谛,自觉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作者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本文系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移动’思政课堂的实践路径研究”(21B2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