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静漪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对文艺工作进行全面论述、全面深化、全面突破,以一系列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艺工作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文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归纳起来,具有如下鲜明特质。
历史的继承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召开我们党历史上第二个文艺座谈会,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强调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强调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强调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这些重要讲话与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上是高度一致的。
理论的原创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此为统领,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重要思想观点。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和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思想观点,提出文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的重要思想观点。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明确了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前进方向、正确道路、职责使命、动力所在、创作路径、评价标准、根本保证等重大问题。以上这些极富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文艺与党、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时代、文艺与生活等重大关系,是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文艺篇章,极大深化和发展了我们党对文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深厚的人民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这些重要思想观点,从文艺创作、文艺旨归、文艺属性全链条上高高托起人民,具有广泛而彻底的人民性,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文艺领域的具体体现。人民性是新时代党的文艺理论最根本的政治属性,也是这一创新理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根本所在。
强烈的实践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腾飞,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一大批文艺作品和文艺工作者不断涌现,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文艺事业焕发生机。但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国内外文化的深入交流,致使我国社会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在文艺创作中,出现了创作“浮躁”、抄袭模仿、扭曲经典、颠覆历史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出现了“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码洋、唯点击率”等倾向,党的文艺事业健康发展受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正本清源入手,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全面领导,就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为文艺事业健康发展校准了航向。在正本清源的同时,文艺界守正创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取得丰硕成果,奏响了民族复兴路上一个又一个时代强音。
鲜明的时代性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时代,这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时代,这也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未来无限广大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始终伴随中华文化和文艺的复兴。立足这个需要理论也能够产生理论、需要思想也能够产生思想的伟大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文艺与新时代、文艺与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艺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关系,深刻回答了中国文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视野为新时代文艺定位、定向。新时代党的文艺理论之所以气象宏大,根本在于它的历史条件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它的生成土壤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它的光明前景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