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智 李静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教育评价机制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棒,也是提高现代教育治理能力的关键点。近年来,我省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决策部署,直面问题、刀刃向内,以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当前,我省教育系统应坚持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进一步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积极探索完善分类多元、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值赋能。
完善科学化、时代化的教材评价机制,促进教材高标准建设。一是促进“可靠度”评价。将严谨性、规范性、清晰性原则纳入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教材质量跟踪调查档案,倒逼教材内容实现“零错误”;成立编制者、使用者、审议者等多主体联合评审团队,全方位提升教材评审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二是坚持“符合度”评价。聚焦课程标准、教育政策、国家意志等层面的发展变化,推动打造教材动态考评窗口,破解“千评一面”现象;以内容要求、章节次序、逻辑关系等为“微切口”,依据教材各要素之间的匹配值制定量化评议方案,提升教材编排规范化水平。三是强化“服务度”评价。突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视角,拓展教材使用评议通道,及时了解教材能否被学生充分理解、使用,能否在教师教学中起到指导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教材适用性。四是抓好“美感度”评价。加快推进教材审美体系构建,从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等“靶点”出发,考察教材内容的布局、格式、插图等元素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情境的适宜性, 充分释放教材的美育功能。
完善专业化、综合化的教师评价机制,促进教师高素质发展。一方面,以专业化为导向。根据教师所在学科领域建立多元分类、各有侧重的差异化评价体系,形成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社会服务型等不同类型教师评价标准,使教师个人专长得以更好发挥;完善自我评价、团队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有机结合的多维度评价机制,提升教师评价质量。另一方面,以综合化为抓手。建立师德第一标准、育人实绩为要、科研水平为基、服务社会为重的“四位一体”评价标准,引导教师坚持行为世范准则、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加强对教师政治纪律、从业操守与科研诚信等维度的常态化考评,对教师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
完善多样化、有效化的课堂评价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一是采用多维度的课堂评价模式。从目标契合度、知识构建度、思维深广度、现实链接度、互动参与度、目标完成度“六个维度”牢牢把握课堂评价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引领教学质量提升。二是灵活运用多种课堂评价方式。突出形成性评价、重视系统性评价、落实阶段性评价、构建网络评价、开展自评与互评,通过这“五大评价板块”综合评定,使教师强化教学反思意识,对课堂教学方法、内容、组织形式进行动态调整,促使教学质量提高。三是引入人工智能开展课堂评价。利用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动作识别和语音识别技术,实时观测学生学习状态、分析教师教学效果、收集课程进度数据,助力构建多样化的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提高教学实效。
完善个性化、全面化的学生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一方面,以个性化为指引。根据学科特点、专业方向,设定精细化、多元化、差异化学生评价标准,做到具体学科专业具体分析,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为学校培养的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各类人才开设不同的评价“绿色通道”,摒弃缺乏个性的“一刀切”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不同领域潜心钻研、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以全面化为准则。普及全要素发展标准,不论学生是接受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或其他社会教育,都必须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设立贯通型评价标准,推进学生评价的标准体系贯穿所有教育教学阶段,落细落实“一体设计、前后联通、系统培养”,改变各级各类教育“各管一段”“互不衔接”状况,以系统性培养更好保障学生全方位成长。
(作者分别系湖南工商大学教授,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主持人;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商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