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到湖南考察调研,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勉励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等。科技创新高地如何持续“增高”?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创新体制机制,为基础研究“减负松绑”。一是创新基础研究管理制度设计。我国科研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原因之一是管理体制不顺。我省应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基础研究信任机制、诚信机制、容错机制,赋予研究人员更大自主权,推进基础研究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等;以制度牵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科研攻关,攻克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深化基础研究科研院所改革,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进行松绑放权。 二是改革基础研究人才评价机制。基础研究原创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于人才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导致一些有创新能力、有工作热情的研究人员重文章成果轻理论原创。我省应深化基础研究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完善成果数量、成果质量、创新影响等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实施分类评价,建立业内评价机制,探索国际同行评价。三是优化基础研究资源协同机制。基础研究难以通过个体、零散、无序的探索实现,必须组织资源协同创新突破。应集中资源围绕我省战略性基础研究开展联合攻关,建立基础研究财政投入、企业投入、社会投入的协同机制,面向我省智能制造装备、能源材料、信息安全、医药健康等领域基础研究实施资源聚集,推动形成高水平原创成果。
提升培养能力,为基础研究“壮大队伍”。一是增加基础研究人才数量。作为基础研究人才来源,理学毕业生在毕业生总量中的比重较低。我省2020届毕业生中理学人数本科占比6.46%、研究生占比11.27%,理学毕业生供给不足将制约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扩充。鉴于此,我省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应充分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科学确定基础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着重解决基础研究博士生数量不足、博士生导师多而博士生名额少等问题。二是提升基础研究人才质量。提升基础研究人才质量主要靠高校自主创新培养。当前,高校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数量多但金课少、学生学的东西多但难度有所降低。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四个面向”,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思维的训练。我省应落实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强基计划”等专项,加强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建设,瞄准理论前沿建设创新培养基地,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加快推进基础学科本硕博连读培养,加大对基础学科博士后的支持力度,吸引最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研究。三是支持基础研究人才发展。基础研究要多出原创性成果,必须鼓励研究人员自由畅想、大胆假设、严谨求证。应加大科研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研究人员积极性。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计划,构建科学资助体系,支持一批在基础学科领域成绩突出的青年人才,加快培养一批30至40岁、在基础研究前沿具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人才,创新人才“传帮带”机制,放大师承效应。
加大资源投入,为基础研究“赋能增效”。一是提升基础研究经费总量并向高校倾斜。2021年,我省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首次进入国家“千亿俱乐部”,当前应进一步提升R&D经费特别是基础研究经费总量,同时加大经费向高校的倾斜力度,用以提高基础研究人员待遇、增加优势学科基础研究项目、培养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培育高水平基础研究团队等,让高校成为拉动全省基础研究发展的关键力量。二是加大对基础研究创新平台的资源投入。我省布局了“四大实验室”“四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有1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3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战略科技力量基础较好。下一步,我省应围绕重点学科、优势产业、重大民生领域中的底层理论问题,加大对基础研究创新平台的投入。比如,加大对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投入,支持开展数学基础、核心算法、通用模型等基础研究,建设算法研究与应用对接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形成一批引领性理论成果,突破一批高端通用传统算法和人工智能算法。三是鼓励企业特别是高新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我国企业研发投入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以我省上市企业为例,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我省134家上市企业中,123家企业共投入研发费用264亿元,参照全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测算,我省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有待提升。政府应发挥好引导作用,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作者系湘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