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6月20日,盾构机“星盛号”开启穿越湘江之旅。此前,它的“兄弟”、全国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成功下穿京哈高铁。由湖南研制的“地下蛟龙”,正“潜”往越来越多的地方……
前不久,我国首列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磁浮3.0列车成功测试,标志着我国掌握了中速磁浮关键核心技术。这列贴地“飞行”的磁浮列车,“出生地”也在湖南。
装备制造与轨道交通,是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托起的两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也是湖南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缩影。
近年来,湖南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无论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之重器”,还是走进寻常百姓家的“黑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打造“国之重器”,彰显湖南担当
夏至到了,位于云南个旧的超级杂交水稻示范基地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2个品种长势喜人,正朝着袁隆平院士提出的百亩片单产1200公斤目标挺进。这里,曾诞生了水稻大面积种植产量的世界纪录:亩产1152.3公斤。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湖南水稻科研人不断追求高产高产更高产,超级杂交稻也不断刷新“中国产量”。
与此同时,“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频显“中国算力”,超高速轨道交通牵引技术支撑高铁跑出“中国速度”。湖南“三超”名片熠熠生辉。
当今世界处于新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深海深地深空既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更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令人自豪的是,湖南奋力拼搏,作出了重大贡献。
“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南海超2000米水深,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的钻深纪录;
“广域电磁法”将人工源频率域电磁法探测的深度延伸到了地下8公里,担起深地探测重任;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轨迹等核心技术源于湖南,为国家深空探测等重大战略工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湖南正在从“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迈进。一批新的纪录诞生,彰显了湖南的创新优势和强劲动力。
三一重工超高压拖泵,能将混凝土泵至千米高楼之巅,创下并至今保持着单泵垂直泵送的世界纪录;
中联重科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3000吨级超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为大国核电“加冕”;
由全球最大功率电力机车“神24”牵引的列车,发运一趟煤,可发电3000多万千瓦时,成为中国能源供应的有力保障;
衡变重器1000千伏特高压变压器,成功应用于“西电东送”“疆电外送”“皖电东送”等国家重大项目,成为中国特高压独步世界的标杆。
省科技厅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着力加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顶层设计和体系化布局,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攻关项目453个、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项目400个,有力推动破解了装备制造、自主可控计算机、新材料等领域的一批技术难题。
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国科微固态硬盘、景嘉微GPU等,形成自主可控软硬件生态体系;全球首度实现量产的4.45V钴酸锂材料、高档智能手机用3D曲面防护屏、世界首次一体制造及一次成形的最大直径10M级重型火箭贮箱瓜瓣等高端材料吸引世界目光……
科技惠民,改善民生
科技惠民、改善民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宗旨。科技创新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提升。
在长沙的部分街区,无人驾驶正朝着目标迈进。一辆辆融合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技术的电动智能网联汽车“Robotaxi”、自动驾驶公交车、无人驾驶快递车、环卫机器人,能自动完成避让行人或障碍物、虚线变道超车、处置复杂突发路况等动作。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培育出国内外第一个镉低积累杂交组合“莲两优1号”,以及高档优质香型常规镉低积累水稻苗头品种“韶香100”,可大幅降低镉的吸收。
依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吴义强院士团队研究成果,达到“零醛排放”的人造板可放心装进百姓家。
……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技创新也发挥着重要的“定心丸”作用,提供了“硬核”支撑。
圣湘生物研发核酸检测分析仪,将核酸检测从“小时级”提升到“分钟级”。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利用天河超级计算机,搭建了国内第一个基于超算的流调筛查抗疫系统,可1秒完成单人流调查询、1分钟完成单人密接人群筛查,个人行为轨迹可精确到建筑物楼层室内。
近年来,湖南在科技创新计划的顶层设计中,加大了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的比重,进一步着力于改善民生。
重金属废水生物处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助推了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的顺利开展,如今的湖南,湘江已再现一江碧水。同时,道路交通、自然灾害防范、应急救援、出生缺陷防治等领域的技术集中攻关和成果示范引导,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