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慧 姜 琼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已连续十年举办救助管理开放日活动,累计邀请数千人现场观摩、上百次媒体报道,敞开群众了解长沙救助的窗口,也让社会大众更关注和支持救助工作。
十年,长沙救助有巨变:阵地变大了,从数百平方米的拥挤场所,变成了功能齐全的专业救助管理站;技术变先进了,从最初的登报寻人、实地走访,变成了人脸识别、DNA比对;效率变高了,从最初的粗放式管理,到现在精耕细作、高效运转。
十年,长沙救助也未曾变化:为民、爱民的使命没有变,救助的责任心没有变,在追寻更好生活的路上,确保每一个人都不掉队。
以文化浸润,硬件设施大提升
从高空俯瞰,长沙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站(以下简称长沙市救助站)如镶嵌在绿林中的四方宝盒,神秘又安静。自2013年9月正式交付使用后,救助站便从雨花区窑岭搬至现在的东山街道边山社区。
“新家”绿植环绕,花果芬芳,加之周边僻静,置身其中让人心旷神怡。救助站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9500平方米,床位300个, 是集生活救助、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康复训练、护送返乡和行为、心理矫治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救助保护机构,主要分为办公区和救助区。
救助区形如“四合院”,布局讲究,其内根据功能又划分为四个小四合院,分为成年男性生活区、成年女性生活区、未成年男童生活区、未成年女童生活区,每个小院都有独立的院落,可自由活动。
行走救助站内,随处可见文化底蕴、文明标签。位于救助站最中间的是“五心广场”,精巧设计了“善心、爱心、热心、耐心、尽心”“五心”救助标志标语,既是救助工作的行为准则,也是牢固树立于心的服务理念。
近年来,救助站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工作,对站内文化建设不断进行提质改造。全面升级完善走廊文化、功能室文化,宣传救助文化、慈善文化、孝道文化、家文化等中华民族传统经典,利用现有荣誉墙、党员之家、职工之家、职工书屋等活动阵地、展示平台,集中宣传长沙救助发展史、奋斗史,形成了具有长沙特色的救助文化。
2021年,救助站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站内党建文化阵地,增设庆祝建党百年文化墙和党史发展文化廊,全面更新站内宣传板块,将“担当奉献‘五心’先锋”党建品牌、“五化支部”建设、“五心”服务竞赛、“为爱寻亲、党员先行”党建寻亲活动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宣传,进一步擦亮了救助文化品牌,营造党建引领救助浓厚氛围。
向专业发展,软件服务紧跟上
对待弱者的态度,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作为国家首批“一级救助管理机构”、全国和省市行风建设示范单位,近年来,救助站持续优化队伍建设,全面激发队伍活力,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做到“吃苦者吃香,优秀者优先,有为者有位”,并搭建争先创优平台,打造了一支能吃苦、勇担当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充实和完善服务内容,全力推进救助服务专业化,提升救助专业水平,切实为困难群众兜住底、兜牢底、兜好底。十年来,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9万人次。
疫情防控常态化。救助站成立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疫情常态化防控制度与应急预案,严格压实疫情常态化防控责任。严格把好入口关,坚持“两级检测”“两个必须”。大门岗坚持量体温、查两码、问旅居史,详细登记基本信息,并闭环带入第二检测点,由工作人员再次核验。无身份证或手机人员,做到“两个必须”,即必须第一时间送定点检验机构做核酸;检验结果未出来之前,必须隔离。护送救助对象返乡时,不往中高风险区域派差。
服务内涵更深化。全站不断深化“五心”服务内涵,完善充实“六个一”服务——进行一次全面的政策宣讲;进行一次暖心的心理关爱;进行一轮热情的基本服务;进行一次快速的信息查询;进行一次严格的安全检查;进行一次必要的健康检视。
主动救助更扎实。坚持把“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与街面流浪乞讨人员的防疫工作紧密结合,并购买社工组织参与街面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充分发挥社工组织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劝离劝助、心理疏导、爱心帮扶、职业转介等,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心理咨询全覆盖。救助站将心理咨询服务对象范围从未成年扩大至全站所有的救助对象,实行心理咨询师24小时工作制,为在站受助对象提供心理关怀和疏导,实时掌握受助对象的心理状态,确保思想稳定。
医疗服务更专业。对需要住院救助的对象,救助站修改和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有效、人性化救治。对站内救助对象,救助站与定点医疗机构合作,由其派出专业医生24小时驻站,对每一位入站求助对象进行健康检视,发现(疑似)患病的对象,立即转送定点医疗机构救治;对滞站的受助对象实行早中晚三次巡诊,有效保障了对象生命安全。
法律援助解难题。在站设立法律服务室,与律师事务所签订协议,由其指定律师牵头,事务所团队为支撑,随时为在站受助对象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法律援助团队为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受助对象答疑解惑,代写文书,指点路径,参与协调,并举办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法律知识讲座。年均开展法律咨询服务30余例。
社会力量共参与。整合站内现有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组建社工人才队伍,将社工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逐渐介入救助管理工作中,积极开展救助工作理论研讨、寻亲服务、心理救助、志愿帮扶等服务。
探索很多,成果也很丰富。2018年、2021年,救助站先后出台了《长沙救助工作规范化实操》《长沙救助管理服务标准(试行)》,从接待服务、站内服务、离站服务、社工+流浪救助、医疗救治等17个方面对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规范,做到了科学合理、严谨细致、操作性强,为提升救助管理服务质量打下坚实基础,为打造长沙救助管理服务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长沙市救助管理站典型经验在全省救助管理工作会议上作推介。
助万家团圆,寻亲故事动人心
每一个流浪街头的人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心酸往事,他们最大的心愿还是回家。
救助站见证了太多人间不幸,他们或被家人遗弃,或智力低下,或离家出走,没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能回哪里去。救助站也见证了太多感动与爱,久别重逢的喜悦,千里寻亲的感动,喜极而泣的相拥……如果幸福有滋味,那一定是汗水和泪水的交融。
长沙市救助站的一位工作人员从事救助工作近40年,护送救助对象回家的里程超过2万公里,甚至曾因护送而无法回家过年。细数十年来的寻亲故事,他感慨万千。
重症病人阿红在医院生命垂危,急需寻找家人,奄奄一息之际,她勉强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和含糊的家庭住址。带着线索,寻亲小组立刻与公安部门联系,通过大范围的对比,并一一打电话核实,终于,找到了焦急万分的家人。
患有精神疾病的涛涛被送到救助站后,一直在市精神病医院治疗,救助站与长沙市公安局合作,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最终找到了涛涛的身份信息。千里驰骋,工作人员带着涛涛前往平顶山市汝州市王寨村,涛涛的亲人当场跪下感谢,场面让人十分动容。
同样患有精神疾病的阿志,在湘潭的家门口走失,长沙市救助站与公安系统合作,对流浪人员采集血样,通过DNA对比寻亲,成功找到亲人。见到阿志的一刻,阿志的母亲老泪纵横。
11年前从武汉走失的华华,患智力障碍症,多年来也未能找到家人,得益于长沙市救助站落实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的“团圆行动”,为救助对象全部重新采集血样,DNA比对,终于找到了华华家人。
小雨和小淼都是未成年人,因身患疾病,不慎与家人走失,救助站及时到发现小孩的社区和街道走访,查看天网系统,调取监控,比对相关信息,并与疑似户籍地核实信息,均及时为他们找到了家人,安全护送他们回了家。
故事太多,寥寥数笔,写不尽悲欢离合,道不尽人间大爱。每一次相拥都是久别重逢后的喜悦,每一次团圆都凝聚着救助站的辛勤与付出,每一次踏上归途,都是长沙救助人无数个日夜的坚持、分析和走访。
十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长沙市救助站也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拓宽寻亲渠道,充分利用“快速甄别查询法、人像识别比对法、网络寻亲推送法、头条精准推送法、定向跟踪调查法、基因信息比对法、纸质媒介公告法、跨区实地寻亲法”寻亲工作“八步法”组织寻亲,并通过开展救助服务质量大提升、携手公安部门“团圆行动”等方式,大大提升了寻亲效率,最快1个小时便能成功寻亲,让人赞叹。
此外,长沙市救助站还创新探索与今日头条、“宝贝回家”等公益媒体合作寻亲,在省内首推抖音寻亲,并牵头设立湖南抖音寻人工作群,大大提高寻亲效率,着力解决了特殊受助对象“寻亲难”问题。十年来,长沙市救助站已成功寻亲3700余例,寻亲成功率达到了98%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大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重关心生活困难群众,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十年来,长沙市救助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大事要事放在心上、扛在肩上,用心用情用力为流浪人员找到家的归属,切实履行好兜底民生保障的职责使命,做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擦亮长沙救助新名片,书写长沙救助新答卷,也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