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大道向前 跃上新高地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6月09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努力创造“有时代温度的精品力作”

  彭子珊 岳凯华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中国作协启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面向全国作家和文学写作者发出征稿邀请,目的就是要以文学精品力作向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致敬,向周立波和《山乡巨变》等文学史上经典作家、作品致敬。如何学习周立波,创造“有时代温度的精品力作”?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发力。

  一是听从召唤,紧跟党走。1946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后,周立波随军转战到了当时的松江省尚志县元宝镇(今天的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成为10万土改干部的一员。正是党领导的东北解放区这场火热的3年土地改革运动,激励周立波写成了32万字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要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广大农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当代中国作家和文艺工作者跟党走,就要用自己手中的笔多角度展现中国乡村的时代变迁,用优秀作品生动讲述感天动地的山乡故事,塑造顶天立地的文学典型。

  二是扎根乡村,深入生活。“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周立波是中国作家中深入生活、扎根乡村的代表。1954年,年近46岁的周立波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湖南益阳清溪村,积极参加当地发展互助组、建立初级农业社的工作,并主动将全家从北京迁回老家,把身份转变为农业生产劳动者,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立波胡子”“凤翔哥”“凤老三”。同农民群众劳动生活在一块,与村民真正打成一片,从群众中、从火热的生产实践中吸收丰厚的滋养,周立波终于写出了《山乡巨变》这一经典名篇。

  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如今,“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启动,需要一批批像周立波这样的人民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具有时代高度、思想深度、历史跨度的长篇小说,谱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美丽篇章。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广大作家和文艺工作者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投身到群众火热的生产生活,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优秀作品。

  三是融通古今,雅俗共赏。新中国成立后,周立波创作出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彰显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成就和价值。高质量的文学创作,一方面源于周立波有丰富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的创作经验,另一方面还源于他的文学创作有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文学精华的滋养。他文学创作中的情节安排、细节描写、语言运用等匠心独运,以《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等作品铸就了时代的文学高峰。因此,实施“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固然需弥漫散发着青草、泥土混合的浓重的乡土气息,也要兼取中西经典文学的“雅”,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将民族风格、乡土味道、典雅品格、诗意精神等融入到一幅幅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文学世界中。

  对广大作家和文艺工作者而言,“创造配得上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学新经典”“写出有时代温度的精品力作”是新时代文学创作的重要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代表新时代的精神高度、体现新时代的思想深度、彰显新时代的文明程度、反映新时代的人文向度为目标,打造精品力作,努力向人民、向时代、向历史交上合格的文学答卷。

  (作者分别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博士生,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