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6月03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屈原,永远的家国情

  杨兴东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一年一度端午节至,许多人想到的不仅是吃粽子、划龙舟,还有屈原——那座千秋万代辉耀华夏大地的丰碑。

  永远的家国情,永恒的屈原。屈原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厚重的文学成就——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更在于他伟大的家国情怀。《国家》这首歌里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今天,中国人所形成的朴素爱国主义认识,屈原是最重要的精神源头之一。

  当然,屈原爱的那个国和今天我们谈论的国,无论是地理范围还是政治概念,意义已有相当大的不同。然而,屈原身上的那股精神,却是永不过时的力量。从秭归城到汨罗江,是屈原诗人生涯升华的空间距离,每一步都践行着他的坚持。

  读屈原,如果把他的人生际遇撇开,你是读不懂屈子、更读不懂他的诗歌的。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对于心中所追求的那份信仰,屈子写下了最富浪漫主义的答案——“虽九死其犹未悔”。

  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屈原的价值,穿越2000多年的时空,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唤醒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1942年4月3日,话剧《屈原》在重庆国泰剧院首次上演,盛况空前。在此后的好几天里,人们沉浸在《屈原》的情绪氛围里,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诵剧中的《雷电颂》,从中汲取力量,抵抗日寇。

  一个文人,一份誓死的情怀;一条江河,流淌千年。一个节日,一种纪念的文化;一腔眷念,流传人间。屈原最影响人们的地方,正在于他人格与文格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数赞屈原,赞叹其忠心向国、情牵百姓、廉洁清正,并多次引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名句来阐述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正是怀着追求理想九死而不悔的信念实践着自己主张。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抑,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用生命书写了他最后的诗歌。“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汨罗江的河水奔腾流淌,屈子的灵魂沉睡在这里,每一代中国人怀念屈子的步伐从未断绝。“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面对屈原,诗人李白发出如此的感叹。鲁迅称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今天,缅怀屈原,要读懂他深沉吟唱背后的家国情怀。屈原用他的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怀感召和影响了多少后来者,既影响了审美品格,又影响了政治品格和社会品格。今天屈原的爱国变得更加开阔,范围更广,意义更深。屈子的社稷之爱凝结了永恒,在任何时候都有独立的价值,都有钻石一样坚不可摧的质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站长统计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