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
中华忧乐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承和弘扬中华忧乐精神“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与民偕乐”的民本思想、“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和“先忧后乐”的道德操守,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伟大实践,锤炼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居安思危、锐意进取,担当作为、无私奉献的过硬政治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赓续“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涵养共产党人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逐渐产生和形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实质上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它在充分表达人们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深切关注的同时,也成为推动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涵养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把“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紧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把“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忠诚于党的初心使命,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增强“四个自信”,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传承“与民偕乐”的民本思想,砥砺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中华忧乐精神中“与民偕乐”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制国有常,利民为本”等,都是古代先贤对百姓在国家中地位的重要性所作的阐述。这种“与民偕乐”的民本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忧乐精神饱含对庶民百姓的深切关怀之情。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砥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创新发展“与民偕乐”的民本思想,不断强化人民至上的理念,永远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奋斗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解决百姓困难,让人民安居乐业;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谨持“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淬炼共产党人居安思危、锐意进取的政治品格
于安思危,于治忧乱。“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特质,是促进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催化剂和动力源。“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入世处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也彰显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生存智慧。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淬炼居安思危、锐意进取的政治品格,一以贯之地增强“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始终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策略,练就斗争本领,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善于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矢志不渝实现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宏伟目标。
秉承“先忧后乐”的道德操守,锻造共产党人担当作为、无私奉献的政治品格
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先忧后乐”作为中华忧乐精神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强调没有“忧”就不会有“乐”,“忧”与“乐”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辅相成。同时,只有先“忧”才能后“乐”,先“乐”隐含着后“忧”之患。中华忧乐精神“先忧后乐”的道德操守所蕴含的这种辩证思维在充分彰显中华民族卓越哲学智慧的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人培育担当作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奠定了伦理基础,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思维方式。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锻造担当作为、无私奉献的政治品格,自觉传承中华忧乐精神“先忧后乐”的道德操守,在继承和弘扬传统优良作风中引领时代、续写辉煌;要把“先忧后乐”的道德操守运用于治国理政执政兴邦的具体实践中,自觉抵御各种享乐主义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委托项目“中华忧乐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研究”(项目编号:17WTC2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