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龙文泱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
作为长江中游新石器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重要区域,湖南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察和实施的重点地区。湖南的中华文明探源主要涉及哪些遗址,有何成果?记者专访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郭伟民。
湖南文明探源聚焦澧阳平原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称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自2001年开始启动预研究。
探源工程的预研究和第一研究阶段以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中原地区为时空范围。第二阶段(2006年起),研究的年代上限向前延伸到公元前3500年,空间范围扩展到文明化起步较早、资料丰富的黄河上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及西辽河流域。
从2006年开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陆续承担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三、四阶段的课题任务。“在探源工程中,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任务是通过研究澧阳平原的聚落形态,复原该地区史前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基本模式,并探讨这种模式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郭伟民介绍,研究范围包括澧阳平原上的鸡叫城、杉龙岗、优周岗、城头山、车轱山、孙家岗、七星墩等遗址,以及泸溪下湾、桂阳千家坪等澧阳平原外围地区的部分重要遗址。其中,鸡叫城、孙家岗、七星墩3处遗址还被列入了“考古中国”的重点课题。
关注“是什么”,更关注“为什么”
文明何时形成、如何发展、为什么这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关注的重大课题。
于是,在城头山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关心这里的社会组织是怎样的;在文明化进程中,权力是如何产生与使用的。
比如,他们发现护城河底部有些地段有特殊的格状土坑,坑与坑之间有间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这些土坑是当时的人们开挖护城河、修筑城墙时留下的“作业区”,修建护城河是在一定组织和规划下的分工协作,城头山在修造的过程中有较为明确的分工和组织安排。
而澧县优周岗遗址,出现了史前精神文化领域的重要发现。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人工堆筑的距今6000年前后的大型祭坛。祭坛北边的一个祭祀坑里,出土了一件木雕人面。人面鼻子以下的部分腐朽不见了,残余部分可以看出隆起的鼻子及圆形缕孔的双眼。它的头部两侧分别有向上的角,顶部正中间有一根木柱。这样的特征与巫傩文化中的傩面有一定的相似性。
澧阳平原是长江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加上此前的一些发现,神秘澧阳平原的定位一点点清晰——
它是中国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彭头山、八十垱、杉龙岗等遗址出土了兼具粳稻和籼稻特征的早期栽培稻,距今9000—7500年。城头山发现了距今6500年的水稻田。
它是南方史前文化的传播扩散中心。除了古老的农业文化,白陶的扩散与传播见证了以澧阳平原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向外辐射的影响力。
它是中华文明曙光的策源地之一。“中国最早的城”城头山在新石器早期环壕聚落的基础上诞生。这座城的变化发展,演绎了早期国家文明化的重大进程。鸡叫城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超大型木构建筑基础,车轱山和七星墩发现了目前长江中游地区年代最早的龙窑,孙家岗遗址首次完整揭露出长江中游地区肖家屋脊文化时期的墓地……
“将这些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叠加起来可以确认,澧阳平原是长江文明的重要起源地。”郭伟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