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声田 上官智慧
一处湘西北的小村落,竟有云南“小大理”之称。
5月18日至20日,云淡风轻,记者走进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体验其浪漫、浓郁的白族文化。
3天采访,记者深切感受到合群村村民的“文化守望”以及对“诗和远方”的浓情向往。
一声亲人,难禁热泪
与会者正在激烈讨论,话题时而被打断、质疑……
原来,这是一场关于建设合群村村史馆的“头脑风暴”。
一个月前,村史馆项目落地,由浙江的专业团队策划包装,“献礼”首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
一个小小的村落,为何与省里的大会扯上了关系?
村民说,我们有底气。
合群村是一个白族人口占97.52%的村子,传承着仗鼓舞、霸王鞭、三道茶、游神等古老的白族文化习俗。
合群村创造了“党建引领、党群连心、村社合一”的脱贫攻坚样本,村集体年收入破100万元。2021年,合群村党支部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合群村将白族文化视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合群村村民对文化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
“小时候,经常听村里的爷爷婆婆议论,说咱们是从云南大理过来的。”聊起白族根源,村里老人熊佩君甚是动情。她说,议论归议论,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合群白族是从云南来的。
1984年,白族人借着桑植县成立芙蓉桥白族乡的热度,将“寻根”的声音喊得山响。
直至2000年,这个多年传言才得到证实:700余年前,合群村的白族人从云南大理迁徙而来。
当年,村里寻根问祖访亲团直赴云南。2012年与大理州喜洲镇周城村结为姊妹村。
“一声亲人,难禁热泪!”回忆起那个震撼的“认亲”场面,村里老人钟耀华感慨万分。他说,这是合群白族人700多年来首次寻根梦圆。
合群与周城“结亲”、以姊妹相称后,两村走动频繁。
来的都是客,田间是舞台
“您是过来旅游的吗?”刚走进1000余亩黄桃基地,便迎来在此务工的村民的热情问候。他们跳起白族舞、唱起白族山歌,盛情欢迎客人到来。
“来的都是客,这田间地头也是白族文化展示的舞台。”热情的王菊绒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她说,白族文化的传承,不光在舞台,也在这田间地头。
在生产菜籽油的扶贫车间,记者遇到了钟小华——仗鼓舞省级传承人钟必武的徒弟。她带记者来到办公室,展示存放于此的数十根仗鼓,还喊来车间3位村民,跳起了仗鼓舞。
弓着身子、挥动仗鼓,招式不断、舞步铿锵……这个临时组建的舞蹈队,动作整齐划一。
他们笑着说,爱跳仗鼓舞是合群人的特征。农闲时舞,务工休息时也要舞;不舞,就不带劲。
“别看这个深受咱们喜爱的仗鼓舞,早些年啊,险些失传。”舞毕,钟小华跟记者聊起仗鼓舞的传承。
曾经,因为贫穷,村里人忙于外出务工,无暇学习仗鼓舞,80余种招式有失传之虞。
眼看自己的文化“奇珍”即将失传,村里赶紧组织村民拜师仗鼓舞传承人;乡里学校还将仗鼓舞、霸王鞭、山歌等白族文化引进校园。于是,出现了成千学子同台表演的气派场面。
后来,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爱上了仗鼓舞,把它从屋场跳到田间地头,还跳到了长沙、大理、上海、香港等地的舞台。
如今,合群人不仅有殷实的文化“家底”,他们还对坚守和传承好白族文化有了信心。曾在桑植失传的白语和白族扎染,正被合群人拉回来。
“生态+民俗”,享受“慢时光”
在村里采访的这些天,粉墙黛瓦的村部前坪,总是摆满一辆辆远道而来的车辆。来的人,或参观,或调研。村民谷春玉自豪地说,这群人里,还有一个为村里执行1000万元投资项目的团队。
“既是白族人,那就得住白族的房屋,让咱们有真正的归属感。”在村部后山养殖场务工的谷臣建,早就听到了消息。他说,这是居民风貌改造工程,将为全村300多栋民居“穿衣戴帽”,向世人展示白族建筑文化。
记者在村部恰好遇上这个团队。
“以自然为依托,还原白族建筑风格,找回合群人浓浓的乡愁。”一路上,团队走走停停,写写画画。他们搜集当地老一辈人对白族建筑的记忆,还将云南大理的白族建筑“拿来”,既保留桑植白族特色,又融入云南大理的风格。
看着、听着、盼着,随行的合群村党支部书记钟白玉说,村里要突出白族文化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
杀鸡、磨豆腐、蒸香肠……厨房里忙得正欢;三道茶、仗鼓舞、霸王鞭、山歌、圈圈舞……广场上热热闹闹。
“告别城市的喧嚣,走进合群的慢时光。”游客李先生说,村里即将建村史馆、进行风貌改造,他会再到合群来。
其实,受游客青睐的合群,并无旅游资源优势。他们因地制宜,打出了“生态+民俗”牌子,蹚出了以“农业+文化+旅游”为主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新路子。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看着一个个仍在为合群未来忙碌的身影,记者畅想合群村美好的明天——
村民的家门口就是“诗和远方”,游客结伴而来,走进“风花雪月”(云南大理白族聚居区的四种景色),品白族三道茶,看白族舞蹈,赏色彩斑斓的花海,尝脆甜可口的黄桃,购优质生态稻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