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国
人社部门“人”字当头,人才强市必定有我。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人社职能,扎实做好人才工作,为推进人才强市作出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做到了四个“两”:
坚持“两改”发力
搞活人才机制
一是改进人才激励机制。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大力引进优秀人才服务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实施意见》《常德市关于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关于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奖励突出贡献人才的实施意见》等人才政策,突出放宽人才的认定标准,提高人才的生活补贴、租房购房补贴等补贴标准,极大地降低人才政策门槛,增强人才政策的吸引力,激励更多的人才流向常德、留在常德。
二是改革人才评价机制。针对人才评价机制存在的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用人主体自主权不够等突出问题,着力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导向,注重向基层倾斜,推进社会化评价,分类建立了体现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让各类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
坚持“两高”联动
壮大人才队伍
一是抓好以高职称人才为代表的专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一手抓学习培训,一手抓评审服务,推进专技人才队伍量质齐升。近三年来,我市专业技术人才获评正高级职称218名、副高级职称4935名、中级初级职称15883名。目前,全市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5名,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达到15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才1.9万人。
二是抓好以高技能人才为代表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一手抓培养,一手抓引进,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壮大。近三年来,我市大力培育金蓝领人才,涌现了一大批全国全省技术能手、常德杰出工匠、常德工匠、常德技能大师,打造了“常德焊工”“安乡月嫂”“津市米粉师”等一批劳务品牌。目前,全市技能人才队伍规模达到60万人,其中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超过4万人。
坚持“两合”贯通
优化人才供给
一是产教融合。就是把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和产业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常德技师学院先后与中联重科、华南光电、飞沃科技等31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8家企业合作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新开设物流、无人机、智能制造等多个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举办12个企业冠名班实行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冠名培养高技能人才1176人。
二是内外结合。就是把人才走出去和请进来结合起来,推动解决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近三年来,联合湖南文理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举办毕业招聘活动23场,参加单位1607家,提供岗位5.37万个,达成招聘意向7019人;组织中联重科、湘雅医院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赴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10多所省内外高校开展引才招聘活动,达成招聘意向1245人。据统计,我市技工院校、职业学校每年向市外输出各类技能人才500余名,企事业单位每年引进各类专技和技能人才近3000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供需矛盾。
坚持“两线”推进
提升人才服务
一是线上线下组织人才招聘。搭建人才与用人单位对接渠道。近三年来,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046场次,组织100多场次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专场招聘活动,共达成招聘意向15.96万人次。
二是线上线下开展人才培训。线下建设人才培训基地,线上建设人才教育平台。近三年来,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3万人次,完成技能人才能力提升培训18.6万人次。
三是线上线下落实人才政策。通过建立“智慧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和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便捷化服务。目前,全市共建成9个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实行“一窗受理、集中办理、专员服务、全程跟踪”的人才服务模式,推动形成了重视人才、爱惜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人社之力推进人才强市,以高素质人才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助推把常德打造成为各类人才的向往之地、奋斗之地、创新创业之地。
(作者系常德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