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5月14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文雯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数千年来,中华典籍文献世代相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两个结合”做出的重要指示与殷切期望。近年来,我国古籍活化利用取得重要进展,但也存在不少现实问题与制度障碍,需要着眼长远、放活思路、精准破题。

  把握“对标”的要义,让古籍“重要”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古籍利用工作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高、不深、不足的问题,表现为眼界视野较为狭窄,存在古籍利用“无用论”观念;基本知识较为贫乏,存在古籍利用的“无关论”观念;工作能力较为滞后,存在古籍利用的“无力论”观念,导致古籍利用经费缺乏、人员匮乏、能力空乏。一些古籍公藏单位受经费、人员制约,古籍藏品腐损风险较高,库房管理、咨询、整理、编目、鉴定、修复人才缺人严重,人员岗位配备普遍存在不足,古籍开发利用无法顺利开展。要让古籍“重要”起来,切实把古籍利用工作放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指示的高度上来,突出使命、目标导向,突出问题、实践导向,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更给力的支持,大力解决古籍利用中的实际困难与瓶颈问题,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让古籍利用“有钱办事”;加大人员配备力度,让古籍利用“有人办事”,加大环境优化力度,让古籍利用“有心办事”,形成党政部门、古籍专业人员、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让沉睡于故纸堆中的文字重焕新生。

  聚焦“目标”的引领,让古籍“有用”起来。合理利用就是对古籍最好的保护。古籍兼备文献、文物、文化三大价值,不用则无用,用进废退。当前,我国古籍收藏单位普遍存在“重藏轻用”的状况,不少地方因古籍存世数量稀少被收藏机构视为珍宝,采取深藏、限制流通的封存式保护措施,普通公众、文献研究人员难以自由查阅、整理出版。各自为政的问题仍然突出,共享意识缺乏,管有余、放不够。一些管理机构领导由于担心古籍在保存过程中被内行人充分利用导致损坏,主张“古籍要不懂的人来管,比较安全可靠”,严重制约着古籍的开发与利用。古籍保护最终目的是促使公众更好地利用公共资源,要正确理解“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防止把古籍保护和开发利用对立起来,破除制度壁垒,善待读者、善用古书、善守古籍,杜绝无差别、非专业集中管理。切实加大古籍再生性保护力度,对馆藏古籍编制目录、图录,撰写书志、提要及影印出版,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查询、阅览、复制等服务。尤其要注重通过全彩影像数字化和缩微胶卷转化影像方式大力建设“数字古籍”数据库,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共享服务,提供数字化在线检索及网络版全文阅览,切实满足研究者与阅读用户的使用需求,让大众通过不同方式共享传统智慧,让他们能有机会了解自己的文化,研究自己的文化,最终由衷地热爱并继承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校准“坐标”的方位,让古籍“热闹”起来。古籍利用要走深走实,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古籍走心走红,走近每个普通人,渗透日常生活,融入精神基因。当前我国的古籍利用服务当代、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深度广度还不够,古籍利用形式较为单一刻板,如非遗一般真正推向社会、深入人心、全民关注的影响力尚未形成。中华古籍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利用各种手段做活古籍利用文章,推广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大型文化节目做法,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等表现方法讲好典籍故事,促进古籍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通过典籍展示、专题讲座、编印古籍简化与普及读本、活页书卷、仿真“摸古书”、同名纪录片开展古籍推广活动,使人们了解典籍、亲近典籍,领略典籍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只有年轻人爱上古籍,古籍才有未来。要加强古籍创意产品开发,开发文创日历、袖珍长卷、典藏卡、数字藏品、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短视频和H5制作,熔古铸今、激活经典、形成国潮,使古籍真正“动”起来、“潮”起来、“活”起来、“醒”过来,创造出更多体验深、感染强、参与广、点赞多的生动场景。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