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4月17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沙北郊,有一个回族同胞聚居村
汉回村里巧耕耘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颐佳 

  通讯员 荣庭芳 吴娇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所展现的独特的回族文化吸引了不少读者。从长沙中心城区往北20公里处,就“藏”着长沙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汉回村。

  300多年来,汉回村里汉族回族村民互敬互爱、互帮互助,以文培元,以农为本,以旅促融,成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全省“文明村”“生态村”“特色旅游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春和景明,汉回村里热闹起来。

  明军将士落籍于此,世代繁衍

  芳草、鲜花、白墙、圆顶……汉回村地处长沙市开福区沙坪街道,村口耸立着巨大的四柱牌坊,上书“汉回民族村”几个金色大字,楹联题为“东土西风塑就江南无双地,尧天舜日焕新城北第一村”。

  过了牌坊便是“汉回民族广场”,“弧形拱”“半圆拱”“三心拱”等多种拱形构成这里独特的建筑风格。

  村里房屋多以白色为墙、绿色为饰,石绿、豆绿、蓝绿在回族同胞眼中象征着大自然与生命,给人安宁、祥和的感觉。

  半山坡上的汉回村民俗文化馆,由清真寺改扩建而成,旨在保护和传承汉回独特的民俗文化。

  汉回村的历史可追溯到300多年前。《长沙市志》载:“相传明末清初时,明军中的回族将士因战争失利而离队落籍于此,世代繁衍至今。”清末民初,这里属长沙县大贤都九甲,1955年建立汉回合作社,2013年划属沙坪街道。

  岁月流逝,汉回村始终坚持以文化建设为基础,勤劳、善良的回族同胞与汉族兄弟依山傍水而居,守望相助。如今,6.1平方公里的村落有近3000人,其中回族约占三分之一,汉回学校、回民商店、回民餐馆、回民公墓等仍保留着独特的文化习俗。

  牛肉酱等回族食品,远近俏销

  多年来,汉回村人牢牢守着“农根”。

  因紧邻长沙主城区,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求学务工,但全村2300亩良田并未荒废。2011年,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引进长沙文中农业蔬菜公司,盘活村中闲置土地280余亩,种植时令蔬菜、瓜果。

  正在地里采摘白菜的小刘来自江西,他和妻子在汉回村租了6亩地种菜,除去开销,每年能存上七八万元。他说,这里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离城里又近,菜长得好,也不愁销路。

  村里流转土地发展种植等,带动了当地就业,土地流转和民房出租等收益每年也有100余万元。

  除了种植,养殖也是汉回人的拿手好戏。2014年,村里成立第一家以研发、生产、销售牛肉类食品为主的餐饮企业——湖南汉回马家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牛肉酱、牛肉片、牛肉粒……马家牛本味回族产品远近俏销,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村党委书记魏博说,村里先后引进了和道源、文中、牛本味等多个以农业为主的特色项目,并成立了汉回农业合作社,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开发,实现民富村强。

  发展“休闲农业+”,绿岛成为“网红”

  近日,汉回村一片名叫“然后森林”的湿地火爆朋友圈。村委会委员兰建良介绍,此地原名黄花洲,是沙河蜿蜒留下的一个半岛,面积有160余亩。早年间,村里在岛上种下一片小树,今已成林,绿意盎然,风景独美。

  去年11月,村集体联合几位创业青年,选址黄花洲,打造集赏花、露营、房车、垂钓、集会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绿岛转身成为“网红”,周末游人达2000至3000人次,大型活动日游人达6万余人次,村集体和村民收入节节攀升。

  和道源五星级农庄也是沙坪一景。2009年组建以来,形成了集高科农业、生态酒店、休闲体育、茶道文化、道家文化、绿色文化、亲子文化于一体的生态园,园区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成为长沙市民周末休闲的“宠儿”。

  离和道源农庄不远的半山腰上,有一个“翠竹农庄”,这是村里73岁的蓝树老人与儿子共同经营的农家乐。走进农庄,老人用阿拉伯语祝福大家“平安”。老人说,看着村里一天天热闹起来,他唤回了在外漂泊的儿子,一家人共同经营农家乐。如今游人多了,经济活了,村子也越来越美了。

  像蓝树家一样经营农庄、饭店、商铺的,村里还有26家。许多村民返乡创业,去年全村经营收入达2263万元,村集体收入达38万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