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周泽中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国维护和保障粮食安全拓展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树立大食物观,用好有限的耕地是基础,善用大自然的物产是增量。前些年,《舌尖上的中国》具象而唯美地呈现各地的美食生态,延伸着人们对食物链的认知。森林中,蘑菇、坚果等是百姓餐桌上的山珍。湖南多丘陵、山地,大力发展山地经济、林下经济,前景诱人;湖南水域面积占比大,向江河湖库等要食物,前景不可小觑;发展设施农业,能通过反季节栽培等手段,实现瓜蔬果的全年生产。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宋代林洪所著《山家清供》,收录了山野所产的以蔬果、动物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名称、用料和烹饪方法,几乎每道美食都有典故或诗,颇具文化内涵。大文豪苏轼在失意之际仍不忘以美食慰藉自己,可见原生态食物的魅力。时下,我国食物消费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人们消费观念由“吃得饱”升级为“吃得好”“吃得精”,发展大食物观,有利于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选择,有利于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今年全国两会上,刘凤之委员带来了关于大力推进非耕地设施高效农业发展的提案;杨忠岐委员带来了建议开发研制食用昆虫的提案。两份提案,都与大食物观不谋而合。一个是通过利用空闲地和废弃地来发展设施农业;另一个是利用昆虫蛋白质含量高、饲养简便的特点来开展农副食品生产。从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领域着手,用科学生态的办法,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这是大食物观的要义之一。
树立大食物观,充分利用好森林、江河湖海等大自然的馈赠,保护生态环境是前提。大食物观绝不是说要竭泽而渔。只有生态环境好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才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物产,大食物观才能够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