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时事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1月16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万家忧乐系心头

  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

  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特殊儿童益智活动。

  长沙市儿童福利院。

  (本文图片均由长沙市民政局提供)

  金 慧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七届湖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上,长沙市民政局荣获“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这是长沙践行“建设人民的幸福城市、幸福的人民城市”的生动实践。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长沙市民政局荣获殊荣,不仅代表着人民对民政工作的认可,更折射出一座城市对民生的重视、对人民的深情。

  翻开长沙民政近几年的发展历程,笔者惊叹于它的蝶变,这是一段破茧成蝶的时光,也是一段踏着荆棘的道路,在万众齐心协力之下,幸福的光芒终于照进现实生活,灿烂的笑脸长久点缀在脸上。

  构建一老一小的“安全体系”

  民政工作并不好做,它面对的群众都是极为特殊的群体,孤寡老人、孤弃儿童、低保群众等,开展工作需要耐心,更需要“爱心”。

  其实,面对这些社会的特殊群体,只要照顾好他们,就已经是满分了。然而,往前回顾,笔者发现长沙的民政人并不愿“躺平”,相反,许多工作都在自我加压、自我革命、标新立异,不仅让特殊群体吃饱穿暖,还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体面。

  在所有特殊群体中,绕不开的是老人和小孩,一个代表城市的温度,一个代表祖国的未来。如何让他们能够安心、安全、幸福,这是所有民政人冥思苦想的问题。

  事实上,五年前长沙市民政局全体班子成员便聚焦“一老一小”开始谋划与布局。起初大家都看不明白,为什么要义无反顾修建区县福利中心?为什么要突破万难再次启动建设新长沙市儿童福利院项目?为什么要顶着巨大压力出台养老一号文件?不同于产业或科技类项目,民生项目更注重社会公益性,需要更多的政府扶持。既不算考核,也难出政绩,一个福利院从立项到建成,至少需要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属于“费力不讨好”。

  然而,市委市政府有为民初心,民政局的班子有爱民之心。在他们看来,幸福长沙不能只有高楼大厦和光鲜亮丽,也要关注弱势群体和社会底层。只有城市的底板实了、底线牢了、底色暖了,幸福长沙的成色才能更足更可持续。

  直到2021年,全市9个区县市的社会福利中心全部落成,新增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新增床位近4500张,全部择址新建、整体设计、理念先进、功能完备、环境优美,为孤寡老人、病残老人免费提供了“广厦千万家”,让他们终于有了安心养老的乐园。

  作为省会城市,市一级没有独立设置的儿童福利院,一直是长沙民政人最揪心的事。经过几代民政人的努力,2019年儿童福利院项目终于破土动工。2021年元宵节,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到市儿童福利院项目地调研,并慰问孩子们,对项目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2021年下半年,投入3.38亿元的长沙市儿童福利院正式竣工,这填补了省会长沙的空白,兑现了对党委政府对孩子们的庄严承诺,是振奋人心、值得载入长沙民生史册的一件大事。长沙市儿童福利院选址城市中心,床位1000张,将养、教、康、治功能集于一体,拥有全国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让全市孤残儿童、困境儿童搬进了梦想中的“家”。

  于是,大家这才恍然大悟,五年来的布局雏形初现,五年来的成效逐渐显现,一个保护“一老一小”,让他们快乐成长、安享晚年的“安全体系”已经成形。

  从此,孩子们可以在更好的环境成长,获得爱与被爱的能力;老人们可以更体面地养老,享受历经岁月后的平静与安逸。

  织密困难群众的“贴心棉袄”

  一直以来,民政工作覆盖的困难群众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长沙户籍人口。然而,事实上,许多城市困难群众都是外地户口。

  他们存在感很低,但城市的运转离不开他们。他们可能是环卫工人,每天为我们清理垃圾;他们可能是快递员、外卖员,为我们提供便利;他们可能是建筑工人,为我们修建高楼大厦,城市的发展融入了他们的青春与热血,然而,除了微薄的工资,城市发展的福利他们却难以享受。

  这些人城市难留下,农村回不去,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付出。于是,在2019年,长沙大胆实施了城市困难群体“五帮扶”计划,首次突破户籍限制,把目光聚焦到城市困难群体,一片隐藏在光鲜之下的“不堪”被拿到台面上,市委市政府决定必须让城市困难群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一个都不掉队。

  “五帮扶”一经提出,全市各区县纷纷响应落实,并进行本土化延伸。天心区把“五帮扶”升级为爱心天心计划,成为全区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并延续至今。

  据统计,自“五帮扶”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帮扶十万户次,发放帮扶资金3.5亿元,他们中,有住不起房子的打工人,也有治不起病的外地人,还有挣扎在温饱线的穷苦人,这个计划犹如寒夜里的炭火、黑暗里的灯光,送去了温暖、点亮了希望,为城市描上了温度与情怀的底色。

  对外来人员尚且如此,对本地的兜底保障对象,长沙更是关爱有加。在城市财力紧张的情况下,长沙民政顶着巨大的压力,多次向市政府“要钱”。“十三五”期间,长沙五年六次低保提标,从每人每月450元提高到如今的750元,保障标准领先中部地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真实得到增强。 

  除了提高保障标准,长沙还大刀阔斧地实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让社会救助更加精准、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从2016年起,历时三年,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率先全国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做到政策、标准、机制、程序、平台 “五统一”。如今,将低保等审批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建立村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等等,一系列改革组合拳正在有序铺开。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脱贫攻坚战完成前,长沙城乡的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已经在脱贫线之上了。

  提升社区群众的“幸福指数”

  城市生活享有便利,农村生活则充满“人情味”,如果能把二者结合起来,鱼和熊掌兼得,那幸福指数可谓爆棚。

  民政人看到,让二者兼得的关键是做好社区工作。每个城市都有很多家庭,而社区是每个小家庭连接的纽带与桥梁。

  细心的人们可以发现,近几年“社区”的存在感特别强,实现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很多事项的办理都下沉社区,不需要东奔西跑,家门口即可办理;许多事情都可以在社区畅谈,不需要到处求人,而社区书记俨然成为了“大家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016年,长沙开始着手社区治理,首先解决场地问题,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要想方设法挤出不低于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阵地,或闲置利用、或租用,大家各显神通打造了服务阵地,这里不仅可供社区居民开展活动、商事议事,更可成为凝聚人心、联络感情的小平台。如今,长沙社区服务用房平均面积已达到986平方米。

  虽然有了阵地,但要让居民主动来社区服务阵地,这就考验社区的运营能力,能否策划出满足老百姓需求的活动,让大家自发参加。

  长沙多年来坚持开展“三社联动”,整合1.5亿余元购买社会服务,把社区、社工、社会组织凝聚在一起,促成1042个项目落地,让他们成为社区的粘合剂、万能胶,让社会组织根据每个社区的特点,量身定做活动方案,把社区的居民都团结起来,让社区成为新时代的情感“村落”,大家互助有爱,共建共治共享。

  群众心中有杆秤,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近几年长沙产业发展、房价控制、交通物流、网红经济等的发展如火如荼,一度让长沙成为全国最引人侧目的城市,并连续14年获得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在这些光环之下,长沙民政人一直都是默默无闻,主动付出,然而,就是这样的坚持与守护,持续多年终于厚积薄发,所有受惠的人民共同投上了心中宝贵的一票,为长沙民政戴上了“最满意”的皇冠,这份荣誉是实至名归,这份荣誉也是人民的回馈,如果有机会,相信那些被温暖、被关爱的人们会共同对长沙民政人说一句——您辛苦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